•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科内整合理念在小学语文《小猪唏哩呼噜》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邱继敏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8期
高邮市周山镇实验小学 225600

摘要:语文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综合性,适合渗透和实践学科内整合教学理念。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小猪唏哩呼噜》教学为例,合理运用学科内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阐述了在这一教学实践中渗透学科内整合理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内整合;教学实践;课文教学;对策建议

引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树立学科内整合的理念,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内部的联系,推动语文各模块教学的融会贯通。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教学,承载着启蒙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学科内整合理念,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在小学语文《小猪唏哩呼噜》教学中渗透学科内整合理念的意义

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识字、词语、句子、篇章等知识环环相扣,前后递进。课文《小猪唏哩呼噜》蕴含了较为丰富的语文知识,如生字词"赶"、"伙伴"等,词语"悄悄地"、"东闻闻,西嗅嗅"等,句式"别看……,可是……就……"等,修辞"拟人"、"比喻"等。这些知识若割裂开来孤立教学,学生就难以把握其内在联系,形成系统认知。运用学科内整合理念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主动建构知识体系[1]。例如,教学生字词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学习句式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式在表达主人公性格特点方面的妙用。由点及面,环环相扣,学生掌握的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小猪唏哩呼噜》一文教学中学科内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乏整体系统性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进行《小猪唏哩呼噜》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习惯于按照"字词-句子-段落-全文"的思路依次展开,对识字、阅读、习作等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2]。这种做法割裂了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意识的形成。如在教学生字时只注重字形和字音,忽视了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在指导朗读时只强调断句、语气,没有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习作指导中只布置命题作文,缺乏与课文的关联。这种零散化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全面,无法真正学以致用,学科内整合优势难以发挥。

(二)教学实施缺乏完整连贯性

在教学实施中,一些教师没能很好地将识字、阅读、习作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环节间缺乏紧密衔接,导致语文学习过程割裂。比如,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热衷于创设情境导入,但导入环节与课文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持续;在指导朗读时,只注重朗读技巧训练,缺乏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读而不懂;在习作指导时,脱离课文主题随意命题,学生无从下笔。这些做法人为地割裂了语文学习的完整过程,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习效果。学科内整合理念的渗透,不能只停留在设计环节,更要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只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才能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三)对语文各模块能力培养缺乏平衡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偏重识字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在阅读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课文字词句,背诵课文内容,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在习作教学中,只布置写话题作文,缺乏口头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识字阅读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绝非只靠"读"和"背",更需要在听说读写等实践中学习运用。只注重识记量的增长,不注重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语文人才的需求。学科内整合理念倡导语文各领域均衡发展,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缺一不可,只有全面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

三、优化《小猪唏哩呼噜》一文教学中的学科内整合策略

(一)统筹设计知识点整合路径

教师要树立学科内整合意识,在备课时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科学规划知识点间的关联和递进。以《小猪唏哩呼噜》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要整体把握课文的语言要素,梳理课文的字、词、句、篇章结构,凸显学习重点;同时要关注课文的情感基调,揣摩小猪形象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在朗读、表演中感悟。然后,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合理设置递进关系。如在教学生字时,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意思,感知在句中的妙用;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揣摩小猪的心理活动,体会语句的表情达意;在习作指导中,引导学生仿写运用排比句、拟人等表达技巧,学习本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就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顺序

教学实施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识字、阅读、习作等不同模块的先后顺序,做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先出示小猪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再简单导读课文,激活学生已有的词句积累;在指导朗读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拼音突破生字词,再通过范读示范、分角色朗读等活动加深理解;在习作指导中,先口头交流围绕小猪编童话,集体讨论习作要点,鼓励学生尝试续编表演,最后完成习作。教学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学习过程不断递进,语文核心素养就能在丰富的实践中得以培养。当然,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因班因人制宜,关键在于把握统整,环环相扣,避免各个环节脱节。只要行之有效,灵活机动,就是好的教学流程。

(三)注重各项语文能力均衡发展

学科内整合的关键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迁移运用。因此,教师要统筹兼顾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各个方面,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如在指导朗读时,通过范读引领、分角色朗读、改编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表现性朗读中体味课文语言的优美、人物形象的生动;在习作指导中,利用想象编童话、续编故事、绘本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运用夸张、拟人、对比等表达技巧;在拓展延伸中,鼓励学生搜集童话故事,举行故事会比赛,在同伴分享和交流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才是学科内整合教学的应有之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和践行学科内整合理念,对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树立整合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合理把握教学重难点,创设生活化语文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感知语文、运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晓珍.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推动语文与科学有机整合[J].小学科学,2024(1): 124-126.

[2]钱秋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0114-01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