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文化渗透于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岳姝彤 隋亚男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27期
鲁东大学莱山实验中学 金滩校区 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非遗文化渗透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艺术特色,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环境,营造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文化感知力。非遗文化进入美术课堂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直接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继承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文化,延续非遗文脉,注重非遗少年化、年轻化,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点,不断提升新时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及技艺的接受度。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进校园指出: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铸魂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中成为每个学生在学生期间必学的内容之一,尚需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美术课程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以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非遗门类丰富,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广,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统一,教师帮助学生通过了解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实现学科高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文化  课堂教学

新时代的美术课程和学习任务主要以组织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美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学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及思维方式的连接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将非遗文化理解与非遗技艺感受融入到课程实践中,依托常规课程、传统节日及社团活动创造性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学习。

一、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美术课堂实践活动。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即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益匪浅,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如今,各类中小学校主张开展各式各样实践活动,如:国庆节剪纸、端午节做香囊、挂香包,在具体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民间手工技艺的距离,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解和喜爱,并通过活动潜移默化渗透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如祈福纳新、驱邪避灾、传承创新(图1.1/1.2/1.3/1.4)。

二、以美术教材为依托,在常规课堂中挖掘非遗文化。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一节好的美术课堂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那么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呢,首先老师要拓展知识体系,主动学习教材之余的非遗知识,挖掘非遗文化,用心细致打磨课程,寻找生活中的非遗,拉近学生和非遗的距离,学生才会喜爱这节课。九年级下册《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系统介绍了非遗的概念、种类等相关知识,教师通过美术课堂向学生们介绍非遗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在鉴赏评述中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体悟理解(图2.1)。                                             (图2.1)

三、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渗透非遗文化教学。

美术社团旨在增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爱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美术技能,丰富成员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美术社团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要办好美术社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开展美术社团活动前要考虑好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特色化,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以及意愿需求,尤其当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美术活动时,还要将相应的文化知识传递给社团的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传承,在传承后创新。比如,在带领学生们了解篆刻等专业性和技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非遗技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设计制作等形式了解非遗项目,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区分朱文印和白文印的特点,从而感受非遗文化深层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图2.2/2.3/2.4)。

从发展的眼光看来,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无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遗进入美术课堂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事实上,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无可否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觉。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进入美术课程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钟朝芳.非遗教育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0.

[4] 聂冰心.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学美术社团分析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