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防工程空间布局与城市应急避难体系规划

袁伟巍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25期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构建高效、科学的城市应急避难体系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性、兼容性、可达性、分布合理性和功能多样性等人防工程空间布局原则,结合风险评估、人口与设施分析等规划方法,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城市在和平时期与紧急状态下的平战结合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防工程;空间布局;城市应急避难体系;风险评估;功能多样性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与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作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战时提供防护,还能在平时服务民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合理规划人防工程空间布局,使之与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二、人防工程空间布局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人防工程布局的基石,直接关系到设施在危机时刻的生命保护能力。在选址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避开地震活跃地带、洪水泛滥区、滑坡灾害频发区等自然高风险区域,以及远离化工厂、加油站、易燃易爆仓库等潜在的人为危险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这些灾害对人防工程本身可能造成的损害,还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防工程能成为真正安全的避难所。此外,地质勘探和稳定性分析也是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工程地点的地基稳定,能够抵御极端条件下的各种考验。

2.2 兼容性原则

人防工程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地下空间开发计划紧密协调,确保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这意味着人防工程不仅是战时的避难所,也要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中,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设计上,应尽量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通过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可达性原则

鉴于人防工程的应急性质,其入口、疏散通道及救援通道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可达性。在紧急疏散时,人们需要能够迅速、无障碍地进入避难所,因此,通道设计应简洁明了,指示标志清晰可见,确保在紧张的环境中也能快速定位。此外,保持救援通道的畅通无阻,是确保救援力量能及时到达并展开行动的关键,对于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至关重要。

2.4 分布合理性原则

合理布局人防工程,需基于城市的人口分布、重要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政府机构)的位置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确保每个区域的居民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最近的避难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和关键设施周边,人防工程的密度和容量需适当增加,以应对可能的大规模疏散需求。这样的布局策略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实现人员疏散,减少伤亡。

2.5 功能多样性原则

人防工程的规划应兼顾战时与平时的双重需求,实现多功能转换。在和平时期,人防工程可以作为停车场、商业中心、文化展览馆或是体育健身场所等,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设施的使用频率和经济效益。这种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促进了人防工程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增强了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三、城市应急避难体系规划方法

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城市应急避难体系,不仅关乎于灾难发生时的即时响应,更在于平时的周密规划与准备。以下是规划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关键步骤:

3.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城市应急避难体系规划的首要步骤。这一过程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历史灾害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先进的气候模型分析,旨在全方位审视城市可能遭遇的各种灾害威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因其突发性和毁灭性,对城市安全构成重大挑战;同时,人为灾害,包括火灾、化学品泄漏等工业事故,同样不容忽视。通过综合分析,城市被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这不仅考量了自然因素,也融入了城市结构、建筑密度等人文地理特征,为后续避难所的布局提供精确指引。风险等级的明确划分,使得资源能够精准投放,优先保护那些最脆弱、风险最高的区域,确保应急准备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

3.2 人口与设施分析

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规划还需深入理解城市的人口结构与关键设施布局。这一环节涉及对城市人口分布的精细分析,包括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日常流动模式等关键指标。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分布进行特别标注,这些群体在灾害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援助与保护。同时,对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要公共设施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估,这些地方既是人员密集区,也是紧急情况下的关键疏散点。通过详尽分析,规划者能更有效地识别哪些区域需要更多避难资源,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覆盖并保护所有人群,尤其是保障脆弱群体的安全疏散和紧急救助。

3.3 空间布局规划

在风险评估与人口设施分析的基础上,空间布局规划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步骤。这一阶段需要高度的策略性和灵活性,旨在通过合理配置避难所的位置、数量与规模,构建一个既能有效分散风险,又能全面覆盖城市各区域的应急避难网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风险区域的特性,以及人口流动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临时避难点、初级避难所和综合避难中心,形成分级管理的避难体系。临时避难点适合快速响应初期紧急情况,初级避难所能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而综合避难中心则具备更全面的设施与服务能力,能应对长期避难需求。这种分级规划不仅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灾害等级下的避难需求,还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在有限资源下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效果。

3.4 设施配置与标准

在构建应急避难所时,设施配置与标准的设定是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与健康的关键环节。这要求对避难所内部设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规划,以满足各类紧急状况下的生存与服务需求。首先,医疗救护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配备充足的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如创伤包扎用品、心肺复苏设备等,以应对可能的伤病救治。其次,生活物资储备应包括食品、毛毯、简易床铺等,确保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清洁饮用水的供应系统和卫生设施(如厕所、洗浴设施)的设立,对维护公共卫生与避难所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特殊人群的需求也不可忽视,如设立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以及儿童照护区,确保所有人在紧急情况下都能得到妥善照顾,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3.5 互联互通规划

应急避难体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与城市交通网络、通信网络的紧密集成。规划时,必须确保避难所的选址靠近主要交通干线,便于快速疏散人群,同时规划明确的紧急疏散路线,并设置醒目的指示标识,帮助避难人员快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此外,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畅通是应急响应的命脉。应建立包含备用电源、卫星通信在内的多元化通信保障体系,即使在常规通信网络受损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指挥调度命令的即时传达,以及救援信息的快速收集与反馈。这不仅要求避难所内部配备卫星电话、无线电等通讯设备,还需要与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进行预先对接,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无缝切换,从而极大提升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通过这些互联互通的规划措施,可以在关键时刻确保信息流通无阻,救援行动高效有序,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结束语

人防工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应急避难体系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投入。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还能促进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人居环境的和谐与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少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李海君,张耀文,杨月巧,刘京会.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J].地震科学进展,2022,52(4):168-1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