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
摘要:学堂乐歌是中国音乐在20世纪初产生的新事物,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一定作用。本文主要以学堂乐歌的由来、主要内容与形式以及这一时期的代表歌曲进行研究,分析这一时期音乐对后来的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艺术形式;近现代音乐;《送别》
学堂乐歌是中国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在新式学堂教育中所设乐歌课或歌唱课中所教唱的歌曲,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阶段,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教育的启蒙阶段。
一、学堂乐歌的由来及兴起
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最初就是模仿着西方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
百日维新后,一大批学者宣布取消传统的教育制度,这标志着学堂乐歌这种独特的歌曲形式正式诞生。而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仅仅源于维新的思想,更源于他们为了普及知识和艺术的倡导,大力支持将乐歌纳入到新的学堂教育体系之中。虽然维新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经过他们不断的努力,激励着当地的师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乐歌的创作和演出之中。随着乐歌的精神和实践不断深入,为当地的学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乐歌也随之蓬勃发展。
同期,有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求学,一部分求学归来的留学生,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人。他们将欧美、日本的一些通俗流行歌曲在保留其原本有的曲调上进行新的填词,歌词多半都是带有中国诗词或中国古典文学气息的作品。这些歌曲主要用在新式学堂的歌唱课上,学堂乐歌开始从各地兴起。
二、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这一时期的中国,处在一个十分动荡的时代,音乐不再只是为青少年准备的乐歌课,它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时刻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该时期音乐有了这一层面上的意义,所以它的推行和流传更加迅速与广泛,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音乐。
(一)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宣扬“富国强兵”;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大方面的宣扬青年学生呼吁军民教育;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政策;大力宣扬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新思想;提倡群众努力除去旧的、不好的习俗,学习的新文化;向青少年们灌输勤学、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学堂乐歌基本上都是运用西方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后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而这种创作可能与我国自古以来的依据现有的曲牌、歌调进行编写的创作习惯有关。
学堂乐歌的创作在歌词、曲调上创作的方式上都与中国传统歌曲创作有许多不同,歌词主要以文言文、白话文等语言形式进行填写,以欧美,日本的流行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进行填词创作。这一创作倾向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形成了后来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雏形。
三、代表作品分析
依据现代学堂乐歌传唱度,选择《送别》来进行分析。《送别》作为这一时期的歌曲,流传至今热度依然存在,下面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学堂乐歌《送别》音乐本体分析
《送别》的曲调是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所作的美国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调为西方曲式结构,歌词由李叔同填词,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息,这首歌曲为后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基础。
该歌曲调式调性为降E大调,单三部曲式结构,大调音乐风格明朗。其中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
从旋律构成上来看《送别》,所用到的音乐素材简单,但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整体结构为中国歌曲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起承转合结构,从歌曲的乐句旋律构成来看,歌曲的主旋律音阶是以中国五声音阶为主的七声调式,主要的旋律进行都与传统音乐创作的三音环绕式旋律来推进,而它的旋律带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气息。
2.节奏节拍
该歌曲为四四拍子,整体多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及大附点音符为主,进行较缓,抒情性强。
3.歌词
《送别》的歌词可以分三段,第一部分描写当时的景色,写了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场景,这个场景都是具象场景,在生活中处处清晰可见。第二部分则是抒情,借着景色抒发分别的悲伤和叹息。第三部分从语言上看,是对第一段歌曲的复述,但是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不是这样,第三段歌曲是语言上对第一段歌曲的复述而歌曲所包含的含义却开始上升,经过了送别好友的过程,而感悟到生命的短促,如同日落场景,仅仅是一瞬间便开始消散。
(二)学堂乐歌《送别》音乐形象建构
李叔同对《送别》这首歌曲进行填词,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艺术诗词的继承,曲调则引用了欧美音乐。他把长亭、古道、晚风拂柳、夕阳西下、远远望去芳草连天等美丽的场景融入到《送别》中,使得这首歌充满了浪漫的情怀。《送别》用简洁的旋律将友谊的深刻感受融入其中,将一幅悲伤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深深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温暖。
在歌曲的中段,画面和氛围已经脱离了周围的环境,描绘出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心情。虽然知音难觅,但此刻他们只能用一壶浊酒表达对彼此的思念,这种思念深深地植根于主人公的心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中的情节和力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物的内心也变得更加激动和矛盾。这也表明,即使分开会令人遗憾,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将来的分离而感到悲伤,不如在分别时尽情地喝酒聊天,何必打扰这美好的时光。
“今宵别梦寒”是一句充满感情的歌词,它描述了一段难忘的旅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它的表现手法非常简洁,只是通过侧面的描写,将一些具有送别时特征的客观景物呈现给听众。它的作品风格非常优美,就像一首诗。《送别》作为学堂乐歌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充分体现出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与欧美、日本等外来曲调的完美融合,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声乐艺术创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曲调上来看,《送别》这一作品都完美呈现出来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
四、结语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学校中传播,也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流传到普通民众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在推广过程中,学堂乐歌经过传播与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者。同时,学堂乐歌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它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
而在学堂乐歌的创作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所包含的元素,又借鉴了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技巧。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的音乐形式,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它不仅仅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音乐人才,推动了音乐思想的变革,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6.
[2]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刘忠,薛松梅 著.中国音乐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钱仁康.考源学堂乐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