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融媒体视阈下“非遗”微纪录片困境突围之路探寻

——以天水融媒体中心《羲里遗风》节目为例

熊奇录 熊景星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35期
甘肃省天水市融媒体中心文艺文化部 甘肃省天水市 741020

【摘要】传统纪录片在宣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厥功至伟,但其陈旧的影像表达与融媒体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等新媒特征相违和。为突围困境,天水融媒体中心《羲里遗风》节目选择“微记录”表达路径,密集收视兴奋点,运用故事化表达,彰显非遗能工们的匠心精神,筑牢传承人主体地位,努力营造电影化传播非遗文化的视觉盛宴,为有效宣传、保护本地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探寻出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视阈;非遗微纪录片;影像表达突围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时,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2022年7月,他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时反复嘱托:“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总书记的指示,对大众媒体而言,为宣传“非遗”文化遗产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在众多影视表达方式中,非遗传统纪录片对普及公众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培育当下和后代的文化自信,传播“非遗”文化价值等诸多方面建立了功勋,以行动印证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所说的:大众传媒具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的功能。

2016年和天水市文旅部门联手,原天水电视台(现为融媒体中心)创办了宣传非遗文化的节目《羲里遗风》。节目钩沉时光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把天水地区悠久灿烂、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让全国观众乃至世界人民了解和领略,释放了巨大的传播效能。然而,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羲里遗风》节目遭遇了收视率下降、观众分流、宣传效果下滑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前期拍摄多采用“解说词+画面”的格里尔逊模式,节奏拖沓,镜头迟缓,兴奋点少,同质化显而易见、煽情化倾向浓厚,深度扫描的深层语态表达让人费解,过分强调加大片子的意蕴,使得观赏者失去收视兴趣。既与当下快节奏、碎片化、受众直观的阅读习惯不相适应,也与融媒体时代的收视随意性等风尚渐行渐远。

时代日新月异,新媒介龙化虎变。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变幻无穷,快速登场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网络技术、人工智能、5G等让人眼花缭乱。把多种新旧媒体进行优化整合,不断升级造血能力,达到扩张媒体的传播功能就形成了融媒体。“得融合者得天下”!融媒体不断显现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以及草根特性等优势,对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采编传播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天水融媒体中心《羲里遗风》顺势而为,迎合高压力下的快捷化、随意化等审美特性和轻量传播的时代风标,努力消解传统纪录片吸引力式微和观赏性衰减的窘况,积极探寻融媒体时代“非遗”影像叙事和话语表达的新路径,以期破解天水地区“非遗”文化宣传的困境,实现“非遗”影视产品创优的突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收益。《羲里遗风——天水非遗项目影像志》荣膺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

一、适配快节奏,选择简洁明快的“微记录”表达路径,优化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制作手段、视听语言等进行升级换代。

1.压缩时长。时至今日,人们的生存面临许多压力,浅阅读、快餐式、跳跃性成为接纳和消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积极契合这一时代特征,《羲里遗风》将节目时长压缩,以微纪录片肩负起非遗宣传和传承的排头兵。

关于微纪录片,焦道利教授表述为:“微纪录片就是适应新媒体传播,以真实为本质特征,通过艺术化手段记录真实生活和再现真实历史事件,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的纪录片作品。通常其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上限为25分钟…”2学者王春枝指出:适应新媒体时代观众碎片化的需求,微纪录片是一种调整,是一种转型。3这种转变促使中国纪录片以更短、更多、多元的渠道呈现大人文、大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念。《羲里遗风》每期限制在十分钟以下,走微纪录片(以下简称“微片”)创作的路径。时间的缩短,保证采编、传播轻装快速上阵。

2.“微”字下功夫。对融媒体而言,把微纪录片做好,就是制作、传播更为轻量化,以小见大。人物选择个体化、题材取舍单一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微小处着手,在较短时间内能呈现他们才艺的精妙和生存的酸甜,用百姓故事传递文化情怀。《羲里遗风》往往选择手工技艺,如雕版、窗花、砖雕等,或传统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中的一种技艺、一个门类,通过小切口、小角度进行镜头剖析,表达深刻宏大的人文主题。2019年播发的《清水道教音乐》,是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作品重点放在经韵唱诵的演奏环节上,来凸显这一气势恢宏的特殊音乐。通过传承人演示讲解、音乐教授现场剖析,频频特写闪现钟、磬、鼓、木鱼、云锣等击打法器和笙、管、笛、箫等吹奏管乐,用鲜活悦耳、抑扬有致的现场音乐音响,进行意境氛围的烘托,将这一宗教音乐庄严肃穆的道场气氛和独具风格的艺术魅力充分影像化、现场化。

“微”还着墨于素描基层百姓、释放“白丁情怀”,以平民化心态和视觉为圭臬。资深记者柳邦坤谈平民化视角曾说,“不一定都要把镜头对准伟人、名人,也可以以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观照时代的大变化”。4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人,而他们往往是穷乡僻壤的农民或偏居城市一隅的市民,就是他们支撑起了非遗文化的蓝天。“微片”通过视听手段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讴歌他们难能可贵的匠心,揭示出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羲里遗风》在致力塑造田禾里土、旮旯犄角的非遗传承人时,用心留意微小情节、百姓行为方式的捡拾,让受众体味他们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与坚韧。作品《三阳川挂面》,关切天水北路一带三阳川民俗传统村落黄家庄、裴家滩等村庄众多挂面传承人中的几个代表人物,以两个家庭为拍摄点。从每位传承人和面、揉面、压面、抻面到挂面、切面、捆扎等工艺流程为一整体,拍摄尽量各显特色、避免雷同重复,尽管各有侧重,但同样映射出每一传承人对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农产品深度加工技艺的痴迷和坚守,从而刻画出他们迥异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长相,达到传递非遗文化价值目的。

运用融媒体,就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迎合媒体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趣味,《羲里遗风》将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化宣传巧妙焊接。在影像呈现上,加入年轻人喜爱的跳跃、3D、变格等时尚新颖表现手法。如作品《清水木偶》,在细线纷飞中,帝王将相、生旦净丑等角色粉墨亮相。为酣畅淋漓地展现木偶戏剧人物的整冠、排衣、撩袍、端带以及抡杆闪翅等动作,节目后期制作采用频闪、变格等手法,渲染木偶戏的艺术生命力,以期怡性情,敦教化,振人心。

采用虚化融入特技动作、微观聚焦、立体动画等手法,丰富“微片”的画面底蕴,如:作品《庞公玉雕》,为了描述清水庞公玉的传说,采用了场景再现和其它动画特技,将情节娓娓道来:禅门居士庞蕴,在得道升天之时,将聚宝盆抛向清水的牛头河中,满河的金银珠宝不久化为七彩碧玉,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种墨绿色的石头称之为庞公玉。特技的应用使人如临其境,增强了节目的精彩度和耐看性。

总之,近几年我们在创作“非遗”微纪录片时,通过对拍摄、剪辑、合成等环节一系列的升级换代,剧情、综艺等影视化手法的高频引入,努力营造电影化的视觉盛宴,让《羲里遗风》节目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视听表达。

二、密集收视兴奋点,加速叙述节奏,丰富情景化叙事手法,跟贴碎片化欣赏时代。

缩短兴奋点间隔时间。我们《羲里遗风》克服原有纪录片叙事拖沓,观众关注兴奋点相隔时间较长的弊端,跟进融媒体发展的制播逻辑和移动数字媒体受众欣赏碎片化、浅显化的潮头,简单直接、痛快入题,使欣赏的兴奋点接续不断、密集呈现,不断强化观众的收视欲望。曾获甘肃广播影视奖大奖的作品《天水酒歌》,就很好地遵循这种“微片”的生产理念。

作为地方民歌的一种,酒歌不仅有活跃席间气氛、劝酒助兴的作用,还能传递各种情感和各类信息,传扬地域民俗文化。天水历史上曾称秦州。天水一带的酒歌,经过原秦州范围内及周边地区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演唱形式,即便是同样的曲名,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群中也有着不同的唱法。“微片”《秦州酒歌》为了鲜活、全景式再现原秦州地域内酒歌的演示过程和艺术特性,做成了三集系列片,不仅形式上精悍,而且富含文化内涵。每集之间一气呵成,又可独立成片。为了频繁增加收视兴奋点,作品采用不同身份和职业,每人用不同的曲调唱一个曲目,充分展示秦州酒歌的纷繁多样和气氛的痛快欢畅。在半小时的时间内,作品先后演唱了《五更月》、《十里亭》、《尕老汉》、《数螃蟹》、《数鸟鸟》、《送干哥》等曲目,或顿挫抑扬,或情如烈焰,浸人肺腹,让人击节叫绝!同时,每个曲目演示完毕后,由民俗专家和酒歌爱好者评述。为了节奏的疾快,作品的叙事推进和专家、歌手的点评,高度凝缩,三言两语要言不烦。整个作品,将融媒技术与“非遗”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接踵穿织的收视兴奋点,激活了受众的收视激情。借助融媒技术,“微片”赋予古老的民歌奇葩更加旺盛的时代生命力,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三、故事化表达,丰满传承人物形象,彰显匠人巧工的人格魅力,描绘出与传统文化基因同构的现实生活景象。

作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历史遗泽丰润、文化资源富集。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据统计:经专家评审,天水有50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名录,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运用影像元素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和传播,以故事化的表现方式,构建精彩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而提升非遗的传播性和传承性,这也是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所必需的。

美国学者肯尼斯·伯克有句名言:故事是人生的器械。著名纪录片编导冷冶夫曾说:“故事”是最好最生动的“历史”,是文献价值最具魅力的存在形式。5在非遗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每一位非遗项目传承人身上都生长着学艺和传承的故事,总是带有一些传奇色彩。“微片”正是依靠“故事”来记录人物和事物,通过故事演绎历史时空。既迎合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属性,又可满足受众对叙事故事化的需求,亦如美国著名编剧、导演罗伯特·麦基(RobertMcKey)所说的:“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6

在媒体融合化、传播多元化的视听审美手段和传媒品类的重重包围下,“微片”的表现形态、传播渠道以及整体的产业生态环境天天在发生变化。让非遗与现代融媒技术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点亮历史文化的天空,故事化叙事是“微片”实现微叙事的重要途径,对此,《羲里遗风》节目的惯常做法是:

1.聚焦故事核心,打磨关键情节,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以及凝结的精神密码。时长的限制,使得“微片”不能像传统纪录片那样对故事构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等逐个交代,其碎片化的结构特点要求情节架构简单明晰。要在短时里讲完故事,就需要抓住最核心、最关键的情节,将次要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选择故事推进过程中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片段,精心打磨,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破解非遗背后他们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密码。

系列“微片”《甘谷脊兽》以甘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脊兽的诞生、传承、演变、升级等过程为主线,讲述了从第一代传人张海、第二代张全盛、第三代张仁义到第四代张启云、张云中等脊兽匠人各自精湛的手艺、对脊兽形制发展所作的贡献及代表作。为展示脊兽艺人的生存状态,挖掘出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蕴,作品中重要节点采用故事化的陈述。如交代甘谷脊兽这门烧制、煅造技艺的来历时,通过第三代传承人张仁义的口吻讲述了脊兽真正的创始人,他的爷爷——第一代传人张海充满传奇色彩的学艺历程。

张海手艺超群,十里八乡称之为“张大兽”。当年,一位宫廷匠人因吸食鸦片被赶出了紫禁城,他辗转流落到了天水的甘谷县永安村,张海看他可怜就收留了他。这个衣衫褴褛的烟鬼叫花子,真实身份是享誉京师的脊兽大家王勤。张海制作脊兽的手艺就是跟王勤所学的。这些经历,采用插叙手法,抓住主要情节,跳跃式讲述,作为建筑等级象征、屋顶美容的脊兽在甘谷永安村落户的前世今生一下清晰明了起来。这样叙事,焦点更集中、更能突出角色的戏剧性。脊兽在张家几代人之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这个非遗项目,蕴含着陇原大地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根源,洋溢其中的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让人为之振奋!

2.选取矛盾冲突话语,细微描述传承人对一生痴迷手艺的心路历程,增加他们身上故事的戏剧性。在非遗“微片”创作中,传承人是核心,技艺流程的铺叙是框架,主人公酸甜苦辣的情感是支点。为展现每一位传承人各自迥异的故事,《羲里遗风》在对人物进行采访的内容设置和形象刻画时,有意选用具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强的话语,触发传承人的心灵激荡,强化人物戏剧化色彩,吸引观众来关注人物背后的命运归宿、情感寄托。

仍以作品《甘谷脊兽》为例,第四代传人张启云和先前几代传承人一样,也是用普通的黄土泥巴演绎出屋顶传奇。和他的先辈相比,张启云格局高远,立志撕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穿外”的祖训,将自己的手艺传给村民和外姓,却遭到了九旬老父张仁义的极力反对。为了塑造张启云为人的善良、胸襟的开阔,我们设置了一段心理独白,让他在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不能入寐的半夜里喃喃自语:

“过去你不是族亲还给你不传(脊兽制作技艺)……现在呢,政策好了,到处都在兴古建,所以在我们这订活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这么个情况下呢,我们要心胸开阔,我考虑把这个脊兽发扬光大,传承出去。”

正是凭借此段心理极度冲突的话语,编织出了一段温暖、感人、立体的人物故事,一个身怀大匠运斤手艺却抱负远大、乐善好施,身上发散着时代风貌和匠心精神的人物,以饱满、厚实的形象跃然眼前。

类似的手法还在作品《清水木偶戏》中使用过。为了再现在文化多元时代,市场的萧条、演员的流失等造成的“非遗”文化木偶戏表演的困境,传承人王维民既尴尬无奈,又不愿舍弃父辈延续下来的演艺,也设置了一段内心独白:

“为了尊重父亲,所以我就花一切代价,受一切苦,我就要把遗传下来的东西,就要替父亲把它保存下来……”

短短数语,陈情了非遗文化延续、传播过程中的曲折艰辛,把艺人王维民矢志不渝、坚守承诺,逆境中难得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精神充分传递,通过人文情怀感奋大众心灵。

正如《纪录片原则性》中,英国著名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JohnGrielson)曾说过:“从原始形态中提取出来的素材和故事,比演员表演的结果更完美,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感。”《羲里遗风》以真善美深化非遗“微片”主题,让历史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将传承人的精气神点亮,将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背后的每一件技艺勾沉,通过讲述心灵故事和扬名立万的精彩传奇,为收获观众眼球增加了沉甸甸的砝码。

四、创新微纪录片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彰显作品的真实之美,筑牢传承人主体地位,夯实节目宽度和厚度。

融媒体时代,创新为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艺术焕发勃勃的生命力。面对内容传播从传统媒体、PC时代、移动三维时代转入多屏互动、立体移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成为“微片”内容传输的主导性界面的时代,非遗 “微片”不仅要迎合受众审美,更要从非遗文化的留存状态和实际需要出发,以更加灵活的姿态进行节目内容上的自我革新,在历史、神话、传奇、民俗等人类学中寻觅对文化遗存的感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困境中的推陈出新与突围拓界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脉络,给观众带来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的双重享受。《羲里遗风》在这方面的体会是:

1.留心非遗现状,鼓呼传承人的困境。以真为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这样的微纪录片最终才会实现审美价值的表达。这里所说的“真”,指的是艺术上的真实,也就是审美情趣上的“真”。记录和还原现实世界是电影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果把呈现真实作为纪录片的主要诉求,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直接电影是纪录片最好的方式”7。

用影视展现非遗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传承现状,以传承人为支点,记录他们与沉醉其中的手工技艺形影不离的日常生活,寻找在滚滚红尘中仍保持初心、守卫工匠精神的动力所在,营造艺术之“真”的语境,为传承人真实的现状鼓与呼。《羲里遗风》在内容创新上除倾力描述他们超群绝伦、出凡入胜的技艺外,在非遗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夯实节目的理性思辨上,也用了相当的笔墨来讲述他们在传承和保存上所遭遇的困境,以期在新时代赢得观众的共鸣。如反映手工技艺类的:《秦州剪纸》、《天水赵氏泥人》、《天水竹雕》等;表述演艺类的:《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小曲》等。在作品中,对传统技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以致渐趋萎缩衰落,传承人逐步老化谢世、后继乏人等困境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并呼吁非遗传承人要承担起非遗延续与发展的重任,创新非遗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将非遗融入新时代,展现当代价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让非遗传承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定主位立场,抬升主体地位。“微片”中的主体地位是指“非遗”历史文化核心位置,包括项目和技艺的亲历者、记忆记录者、承载者和传递者。提升主体地位,不仅完美体现了当下“微片”以人为主的制作宗旨,更是“非遗”影像保护专业化的要求,能够有效地保证非遗的文化完整性,同时也能保证非遗的内容始终处于影像的核心位置。因此,在非遗项目的记录和传播过程中,要坚定传承人始终是核心和主位的立场,给予更多的镜头和精力。《羲里遗风》摈弃以往在讲述时多采用客位立场,即作为旁观者客观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做法,对用微记录所刻画的传承人,如:《天水酒歌》中的酒歌非遗传承人李子伟、《甘谷脊兽》中的脊兽第四代传承人张启云、《庞公玉雕》中的清水玉雕艺人赵涛中、《天水赵氏泥人》中的赵旭辉等等,用大量的影像元素,凸显这些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倾力描述他们与非遗项目朝夕相处、不弃不离的真情实景,梳理出丰满立体的人文记忆,从他们身上遥望到民族远去的背影。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擘画了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并做出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同时,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大力宣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非遗”宣传节目《羲里遗风》而言正逢其势!从柔媚圆润的秦安小曲,到奔放激越的武山旋鼓;从巧夺天工的甘谷脊兽,到高洁脱俗的清水玉雕……优化影视制作手法,扩张融媒体的传播能量,蓬勃微纪录片表达的艺术张力,《羲里遗风》节目对凝聚着天水地区劳苦大众的智慧结晶和创意源泉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区域艺术等非遗项目多位立体呈现,让这些悠古丝路上沉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以鲜活的个体存在和搭载精彩的故事传播远方。不仅为非遗技艺精彩绽放提供了舞台,还为非遗的参与、保护、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37;

[2]王春枝.”微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

[3]马权威.融媒时代”微片”的语境重建与情境再现——兼论微纪录栏目《国家相册》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18(08);

[4]柳邦坤.重大成就纪录片创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0):53-54;

[5]冷冶夫.故事性:纪录片的灵魂所在[J].声屏世界,2002(06);

[6]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4;

[7]张同道,李劲颖,何艳等.直接电影是纪录片最好的方式阿尔伯特·梅索斯访谈[J].电影艺术,2008(03):127.

1作者系甘肃天水市融媒体中心(原天水电视台)主任编辑,《羲里遗风》节目总编导;

2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科研助理;

1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37;

2 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15(7):107-111;

3王春枝.“微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

4柳邦坤.重大成就纪录片创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0):53-54;

5冷冶夫.故事性:纪录片的灵魂所在[J].声屏世界,2002(06);

6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4;

7 张同道,李劲颖,何艳等.直接电影是纪录片最好的方式阿尔伯特·梅索斯访谈[J].电影艺术,2008(03):1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