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采用对比实验法,发现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明显提升了农民的知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研究验证了教学改革的成效,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新思路。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实践价值,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OBE理念;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培养载体,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
一、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呈现出学习意识淡薄,工学矛盾突出,学习能力差异大,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材针对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二、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立足于前期系统调研,确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具备市场意识,拥有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标准不降低、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培养质量。
(一)根据生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它明确了要培养什么人才,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实现这一目标,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兼顾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背景,制定适合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服务。
(二)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将与农民生活工作脱节、现有基础难以掌握的课程调整为非必修课,结合农民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设。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年龄跨越大,基础差异大,结合农民实际生活需求差异化设置课程,如数字媒体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学习平台将课程搬到手机上,融入新型职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中。利用短视频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三)设计乡村振兴实践导向教学路径
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质为核心,设计一条乡村振兴实践导向教学路径。这条路径注重实践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市场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等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专业课程,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利用智慧平台和网络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这一教学路径旨在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以点带面,助力乡村振兴。
(四)全面重构课程内容
与普通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应根据培养目标,从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方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重构。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特点,分析、归纳、设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素养,按照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五)打造多维融合教学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普遍承担家庭和工作双重责任,工学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特点,采取单独编班、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课时,以达成教学目标。采取“集中+分散,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滚动开展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学生可根据农时选择学习形式,农忙时分散学习,农闲时集中学习,实现弹性学习。打破3年学制,将最长学习年限延长为6年,分春、秋两季,按照学生时间组织教学,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节奏和需求。比如数字媒体综合实训课,集中学习课时为40%,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散学习课时为60%,依托线上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允许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学业。以“集中分段”为原则,通过工学交替——节假日集中授课、校企协同育人——送教上门、企业现场授课、网上开课等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
技能性强的专业课程以集中授课为主,可在正常学习时间、假期或周末分阶段安排。通过“超星”平台或钉钉平台,结合线下辅导、研讨、实操课程,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认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并利用“超星”平台和直播课堂进行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配备专门辅导员作为课程助教。课辅+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线上线下难题。在学习平台和微信上设立交流沟通区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程助教即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度,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七)开发专门教材或讲义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开发专门教材或讲义,教材内容精,虚拟资源多。以数字媒体综合实训课程讲义为例,减少冗余字数,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图片、视频、音频、网络音视频等学习资源。
(八)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涵盖知识内容、能力内容、素质内容和创新精神。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强化考试管理,并实施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充分认可“超星”学习平台的成绩。采取集中线下考试、远程网络考试、企业评定等多种考核方式,支持1+X证书、企业实践、创业实践、自主学习等学习成果的认定与学分转换。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D学院为例,选择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班级进行实证研究。对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学习成果进行比较,对教学改革策略的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均优于非实验班级的学生,证明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教学改革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结论
教学改革策略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未来将继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培育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戴子洋.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提升路径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2023. DOI:10.27462/d.cnki.ghzhc.2023.000020.
[2]周爱华.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三种模式的特征、成效及困境研究[D]. 青岛大学, 2022. DOI:10.27262/d.cnki.gqdau.2022.000341.
[3]胡鑫.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吉林大学, 2021. DOI:10.27162/d.cnki.gjlin.2021.000437.
刘小莹,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50823,籍贯:四川射洪,工作单位: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媒体技术,学历:本科/硕士,职称:副教授、高级实验师。
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GZ22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