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路径探索

王改东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39期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汉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随着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的传播技术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使之原本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新媒体的出现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未必都是积极的,研究者应当从其本源做出深入的探究,才能全面地认识当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总体形势。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新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了汉语言文学在新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并对其发展的新路径做出探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新媒体环境;发展路径

引言: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环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平台,从网络中获取资源已然成为社会大众比较受用的一种方式,而网络互动性的提升衍生出许多新兴的网络词汇,令当代汉语的交流形式逐渐有所不同。从语言的本质分析而言,帮助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学生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掌握各类词汇与语言用法,也是为了延续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新媒体环境虽然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也伴随着一定的冲击,需要大众客观地看待网络用语,保持原本的汉语言语用原则。

一、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新现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借助便利的网络条件,大众可以自由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等等。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来看,网络资源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的知识结构,便于教育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毕竟,新媒体环境带给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形式方面,更有内容上不断更新的一些新词汇,如“内卷”、“躺平”、“给力”等,都是在活跃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流行语,大众频繁地将这些原本属于网络环境的流行语应用于日常的交流环境中,乃至用这些流行语写文章,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流通,使之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版块,部分词汇已经纳入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因新媒体而产生的具有平民化特点的词汇,非常容易被大众口耳相传,亲民的表达方式虽然增添了汉语文化的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汉语言文学的语用逻辑[1]。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特征

(一)高效且便利

新媒体网络的出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模式,使现代人的生活逐渐朝向智能化发展,因新媒体衍生出的各类新技术全面提升着人们的工作与学习质量,许多教育者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利用着互联网中的资源,使之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得益于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拓展学生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

(二)可塑性较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总体架构的,任何的资源与信息都要围绕着大纲梳理结构,教育者在扩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资源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丰富其内容,或是查找书中的资料,或是查找报告的资料等,都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向学生传达独特的教学形式。因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拥有了更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譬如构建网上教学平台,师生可以在学习网站中交流所思所想;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再现其强大的展示功能。总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有可塑性,可以按照教学需求来调整方式[2]。

三、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规范日常的教学活动,严肃对待网络流行语

虽然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的词汇具有一定的内涵且容易被大众所接收,但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不容忽视,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言文学语用关系的异化会逐步影响人们的用语习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此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应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网络用语,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理性,既尊重网络用语的时代性,又要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让汉语言文学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毕竟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是随着大众对其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角度来讲,并不能为其明确一个合理的语用关系,简单地说,网络用语的使用完全依靠大众普遍的理解,而并不完全具备专业性的语用逻辑。因此,教师要对日常的教学活动予以规范,严肃对待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对其不当之处要督促改正,以免随意应用网络流行语而影响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知识学习情况,当学生能够理性辨别这些用语以后,就会形成正确的用语习惯。

(二)利用网络扩充其资源,启发学生的主观意识

新媒体时代的出现对受众群体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人们在使用大众媒体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改变着其自身的交流习惯,原本的纸质媒体逐渐过渡到电子媒体,部分人已经“提笔忘字”,社会大众更依赖新媒体技术,语言信息长期处于“碎片化”的发展态势中,人们对语用关系缺乏逻辑性地思考。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形成改善,随时查找所需信息的方式有助于促进汉语言的发展,部分高等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实现了全电子化授课,在讨论未来专业发展时,也将技术化教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互联网资料库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源,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源基础,为师生探究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助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教师通常会借助新媒体平台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式教育实践,多样化活动有益成长

现阶段社会大众所选择的语言传播方式是平面化的,并未充分发掘汉语言文学的本质,其与生活化的关系被逐渐弱化,传统式的语用逻辑逐渐降低,这并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高效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原本的教学思维不能再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所以教师要积极改变当下的教育思维,从合作式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诸多资源优势,调整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比如原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选择用合作式的理念来改变学生的认知,通过发布一些学生小组的合作任务,让学生之间达成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某一项知识点,从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变多,合作式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中查找相应的资源,共同研究出课题的答案[3]。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一直都在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新媒体产业的兴起势必会给汉语言文学带来新的发展之路,所以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是必然的。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入新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展现此项技术的优势,发挥其可塑性较强及便捷性较好的特点,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予以规范,让学生可以在海量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部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路径[J].长江小说鉴赏,2024,(06):112-115.

[2]马战鹏.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探析[J].品位·经典,2023,(24):70-72.

[3]马战鹏.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三角洲,2023,(21):184-1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