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研究

李韫丞 刘进超 吕航 杨佳琦 袁侨亨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47期
沈阳工业大学 11087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新媒体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并提出创新的传承模式。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系统梳理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多元化的传承策略。本文研究发现,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网络传播及互动体验式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和吸引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本文最后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经济效益

1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是指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正面临消失的风险。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的传承路径既是理论的,也是实际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对于非遗文化的研究起步是较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非遗保护成为全球性议题。国外学者主要关注非遗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非遗的本土化保护和传承实践,近年来开始关注新媒体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但整体而言,关于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匮乏。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索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研究内容包括:新媒体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分析;非遗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的策略与模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新媒体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创新性的传承模式。

1.4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系统地分析了新媒体特性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与潜在风险;(2)提出了基于新媒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多元化策略,包括数字化保护、网络传播和互动体验式教育;(3)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提炼出可操作的非遗传承模式,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UNESCO的定义,指的是社区、群体和个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征、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这些文化形式代代相传,为一定文化社区提供了认同感和连续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遗通常分为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达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工艺等。

2.2 新媒体的概念与发展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媒体形式,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产生、传播和接收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点是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也从早期的门户和论坛等演变成了社交网络、博客、微博、视频分享平台等多种形式,更加的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

2.3 非遗文化与新媒体的关联

非遗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媒体为非遗文化的记录、存储、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非遗项目可以被更好地保存下来,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与受众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此外,新媒体还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3 新媒体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3.1 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新媒体的数字化功能使得非遗内容的记录和保存更加高效和精确,有助于形成系统的非遗档案库。其次,新媒体的全球覆盖能力和快速传播特性极大地扩展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使其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再者,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增强了非遗传承活动的参与度,观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形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讨论和传播中来。最后,新媒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丰富了非遗的展示手段,提高了其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3.2 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尽管新媒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它们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第一,信息过载导致非遗内容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脱颖而出,容易被忽视。第二,新媒体的快速更新换代可能导致非遗传承者难以跟上技术步伐,从而影响非遗内容的有效传播。第三,商业化倾向可能侵蚀非遗文化的原生态,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复杂,非遗作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

3.3 案例分析

以中国的昆曲为例,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百戏之母”。近年来,昆曲艺术家和机构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进行宣传和教学。在这些平台上,昆曲艺术家不仅发布演出信息和幕后花絮,还上传教学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例如,某昆曲剧院通过直播平台举办了“云赏昆曲”系列演出,在线观看人数远超实体剧场容量,有效地扩大了昆曲的影响力。然而,昆曲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被碎片化和简化的风险,一些复杂的表演技艺和深层文化内涵难以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完整传达。因此,如何在保持昆曲艺术完整性的同时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 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4.1 国内外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广和保护非遗文化。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在线”平台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非遗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政府支持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集中展示了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相关活动信息。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开展在线展览等方式,使得非遗文化得以跨时空传播。

4.2 存在问题的分析

尽管新媒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的丢失或误读,特别是在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情况下。其次,新媒体平台上内容的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和专业性,难以吸引长期关注。再次,非遗传承人在新媒体运用上的不足,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教育和传播。最后,商业利益的介入有时会扭曲非遗文化的本来面目,影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4.3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首先,加强对非遗文化数字化过程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投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接受新媒体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能力。再次,建立专业的非遗文化新媒体平台,提供高质量内容,避免内容的同质化。最后,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非遗文化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害,维护其真实性和尊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模式

5.1 数字化保护策略

数字化保护是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的关键策略之一。该策略涉及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存储和展示。具体做法包括创建数字档案库、开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以及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遗失的非遗元素。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非遗项目的长期保存,还能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5.2 网络传播策略

网络传播策略强调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这包括定期发布非遗相关内容、举办在线活动和互动话题讨论等。通过网络传播,非遗文化可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此外,网络传播还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

5.3 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

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是通过新媒体工具提供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游戏化学习、在线工作坊和互动教学视频等形式实现。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能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非遗技能。

5.4 案例研究

以中国的剪纸艺术为例,这一传统手工艺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剪纸艺术家通过在线教程和直播演示,将剪纸技艺传授给全球观众。同时,一些教育机构开发了剪纸艺术的互动软件,允许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尝试剪纸创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剪纸艺术的知名度,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剪纸艺术得以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学习。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并得出结论,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的记录、保护、传播和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数字化保存策略有效地保存了非遗信息,在线传播策略扩大了遗产文化的影响,互动和体验式教育模式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和学习兴趣。案例研究表明,通过新媒体的应用,非遗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和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2 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本文取得了成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篇幅和资源的限制,本文未能涵盖所有类型的非遗文化和新媒体平台。其次,本文中的案例研究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媒体在非遗传承中的普遍效果。最后,本文未能深入探讨新媒体技术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应用差异。

6.3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深化和拓展:一是扩大研究范围,包括更多种类的非遗文化和新媒体平台;二是增加案例研究的数量和多样性,以获得更具代表性的结论;三是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新媒体传承效果的影响;四是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商业化中的应用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唐璇,牛晟.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索[J].天南,2023(02):73-75.

[2]张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传统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04):107-112.DOI:10.15948/j.cnki.37-1500/s.2024.04.003.

[3]刘立云,贺云翱.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J].人民论坛,2022(24):123-125.

[4]曾凡清.基于中国传统服饰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J].印染,2022,48(02):90-91.

[5]东宇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3):89-95.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22.03.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