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的高职艺术类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探索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艺术类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结合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职艺术类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策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措施,本文提出了高职艺术类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高职艺术类院校;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信息技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正成为各国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直接影响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成效。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被认为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然而,当前我国高职艺术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不紧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研究和创新高职艺术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不仅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求,也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结合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对我国高职艺术类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素质,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使教师既能够教授理论知识,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此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同时,他们还需要在相关行业或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不仅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还能通过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他们不仅是课堂上的教育者,更是企业中的实践者和创新者。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教师能够在企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引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3.创新与应用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他们要能够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较为全面,既包括教师的学历背景、专业技术资格,也包括其在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这些标准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框架,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二、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在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和芬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框架。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全球职业教育的典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为了配合这一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师型教师也要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并且定期参与企业培训,以保持其技能的前沿性。
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中采用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TAFE学院与行业协会、企业紧密合作,确保教师能够定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以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政府还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专门的职业发展计划,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2.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校企合作、教师进修和行业培训等方式。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或挂职,从而提升其实践技能。此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例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然而,尽管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进修和培训的资源有限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高职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艺术类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还需要他们能够将这些艺术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在高职艺术类院校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专业背景单一。许多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在行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方面相对薄弱。这种背景的单一性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校企合作不足。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许多高职艺术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较少,教师缺乏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也限制了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3.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有限。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许多教师在获得职称或资格认证后,缺乏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渠道。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难以与时俱进,影响了其教学效果。
四、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高职艺术类院校要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在现有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以下是几个关键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途径之一。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艺术类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通过以下措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1.共建校企合作平台。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工作室或联合实验室,使教师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升实践技能。例如,某些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2.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并制度化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过程,使其在不断更新行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将最新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动态带回课堂。例如,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数月的实践,参与具体的生产流程和项目管理。
3.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了确保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师的实践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通过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践能力提升目标,确保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获得实质性的技能提高。
(二)加强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
高职艺术类院校应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鼓励并支持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会。院校应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行业协会以及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最新的艺术理论、技术应用和教学法等领域,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设立专项继续教育基金。为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可以设立专项继续教育基金,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行业认证考试等。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
3.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引导教师考取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艺术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等,以此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职业资格认证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增强他们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培训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高职艺术类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以下手段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
1.在线课程与虚拟实训平台。利用在线课程和虚拟实训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的技术和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参与实际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从而在虚拟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这些在线资源还可以用于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确保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教学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跟踪与评估。通过分析教学数据,校方可以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建议,帮助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多媒体与跨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并尝试跨学科教学,使艺术类专业教师能够将艺术创作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例如,在工业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工程学、材料学的知识,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积极性
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和教学创新的重要保障。高职艺术类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1.设立绩效考核与晋升机制。建立以实践能力、教学成果和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挂钩。通过这样的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
2.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方向和专业特长,实行分类管理,并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例如,对于教学型教师,重点考核其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对于研究型教师,则注重其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这样的分类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性优势,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
3.实施奖励与表彰制度。定期评选并表彰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通过设立“优秀双师型教师奖”“校企合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类院校教师队伍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校企合作不足以及继续教育资源有限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高职艺术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将不断壮大和提升,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类职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2).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明明. (2020). 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41(7), 23-29.
3.李小红. (2019).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教育科学, 37(2), 112-118.
4.张晓芸. (2021).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42(9), 48-52.
5.陈瑞. (202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当代教育论坛, 35(4), 85-90.
6.王鹏飞. (2020). 基于继续教育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40(11), 37-42.
7.何志刚. (2021). 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与管理, 38(12), 21-25.
8.刘颖. (2022). 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育与职业, 43(10), 74-79.
9.赵建华. (2020).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 36(3), 33-38.
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认定标准下的高职艺术类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QGJY2023068。
谢志杰,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双高创建与质量评价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