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研究

李炘蕾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69期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摘要:在全面审视新时代教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立德树人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策略。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一系列系统化、创新性的实践方案,旨在通过深度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高瞻远瞩,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旨在通过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最终服务于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基因,其蕴含的深厚道德底蕴与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引领其价值取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多个领域。其中,道德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与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品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课程体系,强化文化教育

中学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或在相关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讲解经典著作、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其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如在语文学科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古典文学瑰宝,以《红楼梦》为例,不仅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还可以组织“红楼梦诗词朗诵会”,让学生亲自朗诵书中的经典诗词,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律美与意境美。此外,还可邀请了知名红学家进行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如历史学科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遥遥领先,有不少日本人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对于文化的成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饱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心怀文化,不怕困难、信守承诺、百折不挠,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互动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创作传统文化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譬如巧用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巧用议题式教学法,坚持议为形式,题为载体,育为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分层次地设置相应的议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与解答相关问题,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满足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中学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传统文化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深入分析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并与中学立德树人教育形成契合。教师在教学中时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设计的整体衔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营造文化氛围,强化环境育人

学校应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墙、宣传栏、广播站等渠道宣传传统文化知识,举办传统文化节、书法展、诗词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当然不仅仅是学校发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要形成合力,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倡导“践履习行”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契合之处,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进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实效性。譬如学校可以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讲述家族故事、传承家风家训、参与传统节日庆祝等,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学习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中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技术,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在线课程、互动体验平台等,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开发一款以“古代诗词漫游”为主题的VR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诗人的创作环境,感受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意境。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六)建立评价机制,确保融入效果

为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定期测试、作业检查、项目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教师也应进行自我反思和同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可以设计一场全校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目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比赛采用团队合作和个人答题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积极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还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有效的评价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日益增强。中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我们还应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有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立德树人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