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以下将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问题,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是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概念,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应用和行动的统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滞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传统,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依然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缺乏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不仅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1]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许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缺乏创新,课堂互动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固,使得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无法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进而影响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评价片面
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往往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应用,忽视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在这种片面化主观化的评价方式下,使得学生只关注分数,而不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缺乏动力和兴趣,逐渐对数学学科失去热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倡导理念创新,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标视域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教的主动地位逐渐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各个阶段的教学。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训,促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调整内容,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1.问题引导,发展数学思维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场景,提问学生:在你的生日聚会上,有一块蛋糕,需要分给你的四个朋友,你会怎么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每个人应得的蛋糕部分,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分蛋糕的过程。在问题的引导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概念有更形象的认识,还能让他们学习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准备分蛋糕的时候,又来了两个朋友,你将如何重新分配呢?每个人会分到多少?”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和变化性。通过问题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有效性。[2]
2.小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知识的内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小组中主动与同学交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拓宽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促进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的学习项目,如“给操场中的足球场地铺草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去除无法使用的沙地面积。学生需要合作,使用米尺和铅笔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终确定所需购买草皮的面积。通过小组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跨学科融合,促进理解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跨学科融合方式,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如剪、拼、搭、猜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辨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并通过简练的语言进行总结,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理解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创造的长方形,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用简洁的描述和准确的词汇来表达长方形的特征,如“长方形有两组相等的边,且对角线相等”。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拼图游戏,探索不同形状的组合,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设计课桌,让学生从艺术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创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估,分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寻找改进之处。同时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面积”的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能否与组员有效合作,共同寻找测量操场数据的最佳方法”“是否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准确计算草皮的面积”“是否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及“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计算购买草皮所需的资金。”等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需要给予科学且真实的反馈,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探索问题的策略。通过问题导向教学、建构主义学习、多元智能应用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关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雅诗.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研究[J].好家长,2024,(24):60-62.
[2]徐大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策略[J].家长,2024,(14):100-102.
[3]王一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浅谈[J].读写算,2022,(26):121-123.
作者简介:
赵悦,女,1993.5月出生,汉族,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巢湖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庐江县三里小学,二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