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党建+红色文旅”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基于广西巴马弄烈村“党建+”发展模式的调研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统筹乡村基础设置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需要红色文化作为动力支持,基层党组织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通过对弄烈村“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进行实地调研,重点 分析其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再针对性的提出与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巴马县乃至我国其他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振兴;党建;红色文化旅游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对于革命老区而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广西巴马弄烈村地处偏远的山区,发展水平低,探索新发展模式是其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迫切要求。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烈村集山区、革命老区为一体,是右江革命根据腹地策源地,被誉为广西的“井冈山”,2021年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弄烈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18%,位列全县第一,拥有极高的生态资源优势;同时,作为革命老区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但在脱贫攻坚战中,因山高弄深的独特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摘帽的最大障碍,导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9年弄烈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对于弄烈村而言,在实现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扬“拔哥”(当地群众尊称韦拔群为“拔哥”)精神,利用好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群众走上乡村振兴道路,成为弄烈村“两委”工作重中之重。对此,弄烈村明确其作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定位,围绕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的历史和现实优势,打造集红色文化展示和党建示范引领于一体的示范点,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与推动乡村振兴之间互相联动的发展新路。
一、“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的发展背景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的贡献,老区精神永远镌刻在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历史丰碑上。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由于绝大部分革命老区都处于山区,自然环境复杂,部分脱贫老区仍存在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此,聚焦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理念,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打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内生力,成为弄烈村谋划和发展“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激活“红色动能”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背景。
(一)历史要求呼唤红色资源焕发时代价值
革命老区作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的历史见证,老区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在革命战争时期,跟老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为党和人民军队的生存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些自身条件逐渐成为制约革命老区发展的障碍。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成为新的历史要求,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呼唤革命老区在传承弘扬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作风基础上,谋划向“红”施策,提升红色资源牵引力、形成红色资源加速度,使红色资源焕发时代价值,走红色兴村、红色富民的振兴发展新道路。
(二)现实责任需要红色老区焕“新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事关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加快革命老区农业农村的建设,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现实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区人民的消费和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农业本源性制度的小规模家庭经营难以支撑起日益增长的消费和发展需求,大量村民离开红色故土,流向城市,乡村一定程度存在“空心化”现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3]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蕴含深厚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深入挖掘和利用好老区红色资源,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建设文明乡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走“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乡村”发展之路,是推动乡村旅游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老区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二、“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的发展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弄烈村“两委”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基础上,稳抓“老区”优势,深挖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动能”,围绕“党建引领促发展,项目支撑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老区红色革命资源为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内在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探索把红色资源运转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弄烈村的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73%,下降至2019年的0.97%,弄烈村党支部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会评为四星级党组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一)筑牢“红色堡垒”激发党建活力
弄烈村“两委”按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总体思路,挖掘红色文化,大力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红色精神弘扬传承,以韦拔群牺牲地香刷洞为中心打造集实地参观、党性体验、实践锻炼等为一体的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引来多地部门单位到此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党性觉悟和责任担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截至2021年,香刷洞接待了来自自治区、市、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游客600批次13000余人。
(二)党建引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弄烈村把党建引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与服务功能。该村利用天然生态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一头猪”“一根竹”“一粒豆”“一枝花”产业,实现增收目标。截至2021年,该村共投资350万元,建设两个标准香猪养殖示范区,年出栏1000头香猪,50户养殖户,户均增收5000元;完成种植毛竹300亩、猫豆320亩、龙骨花500亩;48户农户参与小谷鸡养殖,户均增收1500元。
(三)红色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弄烈村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争取帮扶资金,修缮复原红色旧址,畅通交通脉络,全面贯通西山红色旅游环线。同时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整体规划、区块建设、分段实施”的创建工作思路。以“微菜园、微果园”和“红色乡村”相结合的建设工作目标,对全村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以优美环境、绿色产业和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沿线房屋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及景观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成效,把全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特色村。
三、“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
东巴凤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红色革命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渐兴盛,各地纷纷开始抓住时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但存在盲目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等问题,对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缺乏合理布局,区域整体规划不合理,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区域内红色景区缺乏交互,体验方式大同小异,多以参观游览等方式为主,多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展览馆的方式,进行文物陈列,展示简单的图片、文字等,参与性项目缺乏。存在吸引力不足,形式单一、项目单一,缺少个性化、特色化体验。缺少特色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二)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
弄烈村地处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山高弄深,虽然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开发利用不科学,基础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弄烈村在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受到农村资金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交通运力不足,限制了游客的进入量。景点的开发保护力度不够,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游览方式单一,吸引力不高。治理、监管力度不够,环境建设滞后,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后,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未做到保护性开发,边缘地区存在脏乱差问题。
(三)宣传力度不足,创新性不强
宣传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革命老区,弄烈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存在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弄烈村结合微博、抖音、微信等媒介上的宣传力度远远不足,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红色主题凝练、特色品牌打造、历史穿越体验、动感乡村研学等方面的深挖和宣传,做得不够,依然存在“景区一日游”现象。[4]
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振兴的关键,但具备“红绿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综合素养的基层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一是,在韦拔群的成长发展史是和“拔哥”精神、西山精神研究、发掘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的不足,对其研究力度不足。二是,在老区红色资源开发方面缺少集“整体规划、开发、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人才,缺系统性规划和创新性管理。三是,多数红色文化景点缺少专业的讲解员,多为当地乡镇选派的年轻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专业性不高,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无法从更深层次来讲解。
四、“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的发展策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5]。弄烈村聚焦自身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构建党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支撑,以红色资源牵引的“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的振兴新模式,有效的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系统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基层治理水平,对其他革命老区汲取“红色新动能”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工程和发展“党建+红色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一)强化党建引领和加强政策支持,做好统筹文章
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强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为强力推进“红色+”文旅融合和助力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弄烈村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打造集红色文化展示和党建示范引领于一体的示范点,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抓住红色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殷切希望革命老区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了“十四五”规划。革命老区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利用中央对老区的政策支持,先行示范。
(二)整合和活用区域内外多种资源,做深融合文章
以往农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人才不足且投入有限,旅游产业整体分散、结构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价值,农村大量红色资源一度被闲置,导致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不少景区因形式单一、内核缺乏而运营乏力甚至面临被废弃的窘境。因此,汲取红色振兴力量需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产业优势,以红色文化为源泉,以农业为根基、以旅游为出路,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系统挖掘红色潜能,凝聚并合力布局多方人、财、物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三)打造文化价值和优质服务名片,做响品牌文章
部分革命老区在推动红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虽然集中资源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景点、研学基地等,但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表现形式只浮于表面,缺乏优质的服务和创新性的营销方式,只形成了红色文旅的“空壳”,没有形成红色文旅的“灵魂”。因此,老区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深挖历史底蕴,加强红色主题凝练、打造特色品牌。坚持坚守红色底蕴和转化红色生产力两手抓,做深文化、做优服务、做响品牌。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9]。弄烈村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相衔接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牵引的“党建+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的振兴新模式,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参考。未来,弄烈村“两委”将持续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强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全力把弄烈村打造成党建工作示范村、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切实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持续走深走实党建引领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之路,推动老区共富从“一片红”到“全域红”。
本文是梧州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311354117。
【作者简介:刘发涛(2002年3月-,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思政班学生)张自然(2004年5月-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思政班学生)
苏慧(2003年7月-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思政班学生)】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J].时事报告,2019,(10):8-11.
周兴妍.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基于A县“红色农文旅融合”的调研[J].决策与信息,2024,(06):88-96.
陈古新,闫景丽,杨刚.乡村振兴视域下宜宾市红色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研究[J].村委主任,2023,(09):84-89.
光明日报.以红色旅游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EB/OL].(2021-02-19)[2021-02-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07075-6335252362&wfr=spider&for=pc.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06):4-10.
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共产党员,2019,(03):4-6.
邵革军.奋力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路[J].红旗文稿,2022,(09):46-48.
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J].源流,2015,(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