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农文旅融合视角的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的定位与价值分析

江剑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97期
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本研究围绕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发展趋势,探究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的战略地位及其经济与文化价值。分析农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凸显景观设计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梳理其在提升区域特色、增强旅游体验方面的独特功能。通过对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的深入剖析,本文揭示景观设计如何增强产业链的价值延伸与经济效益。该研究旨在通过景观设计实践,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景观设计;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当前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农文旅融合的景观设计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更是乡村文化、生态资源与旅游需求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及游客偏好,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发挥着重要的定位与价值。

首先,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景观设计需明确其目标定位。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农业景观、生态环境及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再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这一设计过程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鼓励村民的参与与合作,以真正反映乡村的特色与情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例如,采用“乡村参与设计”模式,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切实反映乡村需求和期望。

其次,景观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在植物配置上,优先选用当地适生植物,既能降低养护成本,也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同时,通过设置多功能景观空间,如农田观光、文化展览及休闲娱乐功能区,增强景观的多样性与利用价值,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感。

在定量评估方面,可以利用指标体系对景观设计成果进行评估。通过定量指标如游客满意度、生态恢复指数、经济收益等,量化设计效果。例如,针对游客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法,评估游客在游览后对景观的评价,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优化后续设计方案。

此外,乡村旅游与景观设计的深度融合使得设计价值进一步提升。设计不仅关注单一形态的美观,还重视其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激发经济潜力及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资源浪费等方面的作用。因此,设计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和利用闲置空间,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平衡成为关键。

综上所述,在农文旅融合的框架下,景观设计的定位明确、方法多样,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乡村的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文旅融合理论框架

农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基于系统论与生态学理念,强调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耦合与协同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融合网络,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该理论框架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参与。农文旅融合涉及地方农民、文化工作者、运营单位、政府等多个主体,利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需通过建立共享经济模式,促进各方利益的互利共赢,如推行农民股份的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其收益;另一方面,需加强协作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共同体。

二、价值链的重构与延伸。农文旅融合强调将农业生产、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紧密结合,形成由原料生产、加工、文化创意到旅游服务的完整链条。通过优化价值链结构,比如在多村产业和资源联动,串珠成线,乡村提供各种针对少儿或亲子农事体验和乡村文化主题公园,提升乡村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三、区域特色与品牌塑造。结合地方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具体而言,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与文化遗产,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复合型产品,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如有机茶、手工艺品)与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农耕体验)或和少儿研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农文旅融合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尤其是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活当地社区的文化生命力,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创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文旅融合的效率与效益。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游客偏好,优化路线设计与服务体验,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文化与旅游信息,拓展市场影响。

基于以上要素,农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侧重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管理与参与创新,实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的有效传承,塑造可持续的乡村旅游生态圈。

三、景观设计的角色与功能

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作为环境美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和景观小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增强旅游吸引力。具体而言,利用当地特有的植被,结合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确保生物多样性,减少维护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景观设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当地历史和文化元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乡村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设计各类文化景观,如传统民居、风情长廊、纪念碑等,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环境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景观设计在旅游功能的提升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合理的动线规划和休憩空间设计,游客的游览体验得以优化。可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制定多种活动组合,同时设计多个观景活动的空间,视野开阔,在关键节点设置解说牌,或由运营公司引导,提供详细的旅游信息,增强互动和体验感。

社交空间的营造,增强游客之间的交流亦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功能。通过设置聚焦区域,如草坪、广场等,促进游客社交活动,规划公共休闲区域,便于举办集市、文化节等活动,激活乡村经济,吸引居民参与。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景观设计需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渗透性铺装材料,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提升地表水的自然回归。

景观设计也需结合农业生产要素,发展农旅结合模式。通过设置观光农业景观,如果园、菜园和花田,引导游客参与互动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消费潜力。

最后,动态反馈与评估机制应纳入景观设计流程。定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以及景观维护评估,及时调整景观方案,确保设计的持续适应性。关注游客流量、再访率和消费行为变化,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分析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农文旅融合的景观设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效益提升。通过生态农业体验、文化展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研究表明,农旅结合的地区,其农产品销售额可提高至少20%。二是增强就业机会。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导游、民宿运营、特色餐饮等领域,预计每增加100个游客,可直接带动约10个全职工作岗位,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

在市场需求分析上,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偏好日益向生态、文化和体验型转变。一项对700名游客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游客倾向于选择集乡土风情及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针对这一趋势,创新景观设计应着重于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通过小规模农田的景观设计和可持续的农业方法,提升景点的吸引力。

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包括视觉美学、空间配置和功能兼容性。视觉美学需要通过缘景、视线引导和色彩搭配等方法增强游览体验,尤其是在关键节点如观景台、餐饮区和休闲广场等处。空间配置上,设计应促进人流的合理分布,避免拥堵,提升游览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功能兼容性,需考虑不同活动间的协同效应,例如结合民宿、农田游憩和文化活动的多功能空间设计,有效激发游客的参与感。

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区域合作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农旅一体化”联盟,整合周边农户、手工艺人及旅游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区域内的完整产业链。例如,在云南地区,通过整合农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与当地民族文化表演,已成功吸引了超过30万游客,带动轮番经济年度增长达15%。

此外,科技的应用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也越来越显著。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习惯与偏好,可以优化景区的服务,应对游客流量的变化,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的线上预订和评价系统,有效提高了游客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产业链价值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土地使用、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确保乡村旅游的长效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采用低碳和环保材料,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通过设置生态护林区和湿地修复项目,预计可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构建依赖于景观设计的多维度创新,从经济效益、就业机会、市场需求、空间配置到可持续性等方面综合运作,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

五、结论

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景观设计在农文旅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维度的定位与价值。通过分析核心要素,景观设计可有效增强地块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及经济效益。整体布局采用生态优先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与空间,以实现环境恢复和传统文化的复兴。

此外,景观设计的区域特色强调本土材料与传统工艺的运用,以实现工艺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双赢。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精准分析游客行为,将数据驱动引入景观设计中,以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对景观设计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实时调控设计效果,确保其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建立定期的评估体系,并依据市场反馈调整设计策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曝光率,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综合而言,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单是装饰性元素,更是促进农文旅融合的核心驱动力,提升了乡村的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意义。通过科学规划与灵活实施,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定位愈发显著,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惠焜.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

[2] 刘煦杰.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设计[J].,2023

[3] 李毓,张钰.协同创新视角下艺术引领乡村振兴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4] 张良子.交旅融合背景下南京江宁区金牛谷乡村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研究[J].,2023

[5] 张继鹏.场景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景观规划设计[J].,2023

[6] 沈广曦.基于景观绩效评价的镇江市江心洲旅游型乡村优化设计研究[J].,2023

[7] 陈星."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2020

[8] 耿刘利,王琦,金伟.产业融合视角下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9] 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与创新驱动型农业联动发展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

[10] 李广尚.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市乡土植物设计应用研究[J].,2023

[11] 李昕远.景村融合视角下汉中市乐丰村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研究[J].,2023

[12 王康宁,王雅坤.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策略探析[J].知识经济,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