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政元素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潘劲秀 台春玲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02期
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2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养高的人才的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阵地,培养的教师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水平。“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重点课程,必须要注重融合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思政元素在“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中的融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小学教育;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专业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四有”教师队伍,为小学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为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小学“准教师”提供从事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经验。“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融入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具有课程思政引领示范作用[1]。本文旨在探讨思政元素与“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的具体融合路径,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供给,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聚共融,为小学教育培养具有深厚教育情怀、人文情怀、乡土情怀、专业化、创新型、强能力的小学教师。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高校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课程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功工作格局。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应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场所、教师队伍等教学条件建设,将小学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高校的政治考核体系当中。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在担任《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的教师中,培养党员骨干教师,积极培养和树立党员模范。

“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党建为引领,明确党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将党的教育方针、相关理念与“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的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保证课程教学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以学生整体提升为目标,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中,可明确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分别是基本目标和培养目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细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各个课程章节相互衔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2]。

(一)基础层次目标

基本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的发展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侧重于学生基础的能力素质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基础构建,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目标。基础层次目标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职业责任感等。

(二)培养层次目标

培养目标是基本目标更深层次的发展,以促进学生成才为根本目标,旨在通过“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层次目标可设定为促进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领导才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以“三全育人”为基本理念,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思政教育

(一)全员育人,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引路人,在“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师风师德的示范者角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同时,高校要与家长之间紧密合作,高校要引导家长自觉承担起学生思政教育责任,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3]。高校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中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参与,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高校、家长与社会之间的联动,为学生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堂。

(二)全过程育人,贯穿“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教学各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明确每堂课的思政教育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第一章《现代小学教育与小学生》,教师可挖掘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政元素,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第二章《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可挖掘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思政元素;第四章《班队工作者的素养》可挖掘师德师风的思政元素,等等。在课堂中,教师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如,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使思政元素无形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在课下,教师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政知识。教师可组织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实地场景参观等,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以第七章《班队活动组织与设计》为例,教师进可在其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深挖地域特点,带领学生感受家乡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启迪学生思考茶文化与“做人的道理”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关于‘茶’的讨论”、“以‘茶’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设计练习”、“小组设计方案互评”等学习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课下,教师可组织学生练习茶叶冲泡,带领学生到茶园茶山实地探访,亲身感受采茶的艰辛等,借助茶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三)全方位育人,拓展思政育人空间

高校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

形式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高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建立思政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思政教育信息,给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4]。在“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可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分享实际案例,模拟实践,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等思政元素,提高“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院可开发“思政园地”专题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文章、微课视频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联动,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

结语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品德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提高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更好地引领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干课,将思政元素与“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这门课程深度融合,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明确“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目标,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培养高素质的“准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寒,蒋文天.“小学班队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品位·经典, 2024,(08): 169-172.

[2]蒙贵莲.新时代“小学班队管理”课程思政初探[J].华章, 2023,(12): 124-126.

[3]许建华,吴小蓉.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J].文科爱好者, 2023,(02): 103-105.

[4]乔元正,周鹭.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J].宜宾学院学报, 2023,23(09): 79-86.

作者信息:

潘劲秀,女(1995.11-),云南曲靖人,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台春玲,女(1979.04-),云南昆明人,汉族,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研究,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2023年昆明文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课题名称:新时代思政元素融入“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KCSZYB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