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通专融合”路径探究

朱翠华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08期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66

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工科建设背景的深入分析,确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通专融合”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改革策略,对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与工科教育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可以给我国高校的通专融合研究提供有力的补充。

关键词: 新工科;大学英语;通专融合;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不断升级,对高等教育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2月正式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理念,强调工科教育的创新、融合与开放,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新工科”理念下培养的“新工科人才”要文理兼修,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是能够满足未来先进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聚焦于探讨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通专融合”改革路径。

2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通专融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这是国家为了顺应新时代、迎接新挑战而提出的,服务于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高校“通专融合”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通专融合”改革的紧迫需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要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通专融合”课程体系,要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能灵活运用语言解决专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通专融合”具体实施路径

3.1 基于OBE理念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通专融合”课程体系。

开设多样的大学英语“通专融合”课程

以目前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广泛应用的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为导向,根据新工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英语系列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学科知识体系,以专业为依托设置创新英语“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通用核心能力。例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2版)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之中第10项指标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大学英语“通专融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开设以培养学生工程专业英语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通专融合”特色课程,在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战略。

重构通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通用大学英语课程要根据新工科人才外语能力要求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将与专业关联的能力培养融入通用英语课堂,逐步改变当前通用英语教学过分关注语言知识传授,忽略实用技能的培养的问题。例如:通用英语课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我国工程科技的发展成就,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文献段落阅读等补充材料,实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相互链接和融通,建立英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方式上,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除了传统的语言考试外,可通过课堂观察、项目成果和个人反思报告等多种方式,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考核内容可包括语言使用的流利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团队合作能力等,鼓励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表达与交流,促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确保学生在“通专融合”模式下全面展现其综合能力。

3.2 产教结合,构建大学英语“通专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环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专业英语。比如,开展基于真实工程案例的翻译与讨论、演讲、模拟面试等实训项目,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促进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各类英语演讲、写作、跨文化竞赛以及国际研讨交流等实习实践活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互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产学研多元互动、跨界联动的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关注校企合作,建立行业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与课程设计,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实践机会。这种合作不仅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对接,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英语交际能力。

3.3 鼓励教师团队整合资源,进行跨学科合作。

在“通专融合”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大学英语“通专融合”教师需具备双重素质,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需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和各专业教师团队可以通过跨院系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项目,推动教学研一体化。同时,建立定期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整合专业需求与语言教学。

4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间的“通专融合”改革不仅是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有效整合、评估方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跨学科合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均,吴秋怡.大学通专融合:缘起、模式与策略[J].江苏高教,2022(09):41-48

[2]胡杰辉.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建设理念与策略[J].中国外语,2023(5):4-10.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2版)[S]. 2022.

作者简介:朱翠华(1974-),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