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AI时代下《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的文创研发与创新实践

王义兵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08期
渤海大学

摘要:辽西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凝结了辽西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然而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的辽西民间美术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亟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方面谋求变革。文章基于人工智能视角,剖析《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入AI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运用AI工具创新教学手段、结合AI资源拓展实践渠道、开发AI项目促进文创研发等一系列创新策略。

关键词:辽西民间美术;AI时代;课程教学;文创研发;创新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教育、文创等诸多领域,传统工艺类课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实现华丽转身,是摆在辽西民间美术等非遗课程面前的紧迫课题。《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作为一门传统工艺精华与地域特色兼具的课程,肩负着传承创新、育人铸魂的时代重任,课程教学须立足AI视角审时度势,在教学模式、实践路径等方面积极革新,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助力辽西民间美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一、AI时代下《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文创研发与创新实践的意义

(一)革新教学理念,将AI融入辽西民间美术课堂教学

AI时代下,《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要主动融入人工智能元素,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紧跟人工智能发展前沿,主动学习AI相关知识,深入探索AI技术在辽西民间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要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AI+教育”的新理念,将AI工具、资源、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开发制作数字化的辽西民间美术素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课件,通过VR场景再现辽西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利用AR技术直观展示辽西剪纸、刺绣、面塑等工艺的制作过程,提高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进行辽西民间美术的创作实践,如利用AI算法生成辽西剪纸图案、利用AI工具辅助面塑创作等,在人机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将AI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中感受辽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

(二)搭建创新平台,开展AI+辽西民间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AI时代下,《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要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AI+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联合社会力量,搭建AI+辽西民间美术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AI工具进行辽西民间美术创作,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AI+辽西民间美术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利用AI技术进行辽西民间美术的创意设计,如利用AI工具进行辽西剪纸、刺绣、面塑等的创新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举办创意大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AI技术相结合,在创意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

二、《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与AI时代脱节

当前,《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美术技法、民间工艺知识为主,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缺乏必要关注,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教材案例多聚焦于辽西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鲜少涉及人工智能在文创领域的应用前景,难以帮助学生构建传统艺术与前沿科技融合发展的思维框架;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传统技法训练占据主导,智能设计、虚拟仿真、3D打印等新技术的融入严重不足;实训项目多局限于剪纸、刺绣等传统形式,缺乏融合人工智能元素的创新实践活动,传统内容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辽西民间美术与人工智能的联系,难以引领学生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培养具备前瞻意识和跨界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仍沿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范式,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当前,不少高校辽西民间美术课程仍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围绕剪纸、面塑、刺绣等传统工艺展开“照葫芦画瓢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技法要领、艺术风格,鲜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被动地聆听讲解、模仿示范,缺乏学习热情和参与感;在辅助教学手段上,《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多局限于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传统形式,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实践环节不足,创新能力培养有限

《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实践环节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多数高校辽西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仍停留在简单的工艺仿制层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临摹剪纸、面塑作品,缺乏融入生活、贴近市场的创意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多局限于课内,与博物馆、文创企业等校外资源联动不足,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视野狭窄,难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传统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扩展。实践过程中缺少AI创作辅助工具,大数据分析、3D建模等数字化手段运用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实践条件,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渠道不畅,缺乏线上展示、交流平台[3]。

三、基于AI时代的《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文创研发策略

(一)融入AI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AI技术的引入为《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要主动拥抱AI,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用“科技范儿”点燃学生探究民间美术的热情。要将AI技术与辽西剪纸、面塑、刺绣等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的新型教学项目,像借助AI算法,对辽西民间美术的色彩、纹样、构图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总结其艺术特点,并应用于教学;开发虚拟现实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辽西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积极与AI企业合作,引进具有行业前瞻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工艺的创新魅力。

例如,针对辽西剪纸教学,教师与AI企业合作,开发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智能辅助剪纸系统,学生在系统中输入主题、风格等要素,AI算法即可自动生成对应的剪纸图案;学生再在智能方案的基础上,发挥创意进行优化提升,既体验了AI赋能设计的便捷,又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该系统组织智能设计大赛,学生使用系统辅助完成“我心中的辽西八景”剪纸创作,AI生成的精美图案令学生大开眼界,纷纷调试参数反复优化,创意灵感被激发。优秀作品在云端共享,供学生互评讨论,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学生将AI辅助作品与传统手工剪纸对比,撰写心得体会,在对比反思中领悟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奥秘,让学生在人机交互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交织,对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充满期待。

(二)应用AI工具,创新教学方式

AI时代为《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手段创新带来新契机,教师要善于运用AI工具,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借助VR、AR等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民间工艺制作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操体验;利用智能交互系统,学生可以与虚拟工艺大师对话切磋,获得因材施教式点拨;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情特点,因人而异地推送学习资源,教学流程也将因智能技术的应用而更加科学高效,像借助AI批改作业系统,教师可以轻松处理学生的艺术创作,获得阶段性学习诊断报告,在AI赋能教育的时代潮流下,教师要勇于尝试前沿教学工具,让人工智能为教学赋能,用科技点亮学生的学习之路,成就民间工艺传承创新的未来[4]。

例如,在辽西面塑教学中,教师引入VR虚拟工艺坊,学生戴上VR眼镜,置身于古朴幽静的面塑作坊,在虚拟场景中与AI塑像大师学艺。AI大师先为学生示范核心技法,学生再动手模仿操作,系统自动比对学生动作,并给出针对性指导;学生可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搓、捏、塑等技巧;课后学生利用AR APP扫描作品,欣赏不同视角下塑像的立体效果,并与AI大师交流讨论,在互动体验中加深理解;教师还录制了“非遗微课”,将面塑技艺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串联呈现,学生可随时调阅温故知新。在大数据分析下,教师实时掌握班级学情,针对性布置拓展任务,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在AI工具的加持下,枯燥的面塑技艺“活”起来,学生尽享沉浸式学习体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学习主动性被充分激发。

(三)结合AI资源,拓展实践渠道

AI时代,《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教学要主动对接智能产业,深度整合AI企业、智能园区等资源,为学生搭建产教融合、学研创一体的实践平台。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AI企业,参与前沿技术研发,在真题项目中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在团队协作中理解文创产业运作规律,积累创业就业经验;学校还要联合AI园区共建创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智能环境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竞赛、孵化、路演等多元活动,引导学生将民间工艺与AI技术创造性结合,开发个性化非遗文创;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学生创新实践的舞台不断拓宽,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本领必将大幅提升,辽西民间美术也将在与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在创新发展中重塑时代风采。

《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是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民间剪纸衍生品开发》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适用于美术学(师范)专业和绘画专业。这两门课程深入挖掘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其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单纯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剪刻技巧和艺术创作本身。该课程致力于多角度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创作出多样化的剪纸衍生产品。通过“课题”这一教学手段,旨在解决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当代艺术表达的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积累文化底蕴,并为综合性的创作表现提供新的思路。2024年6月,渤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满族剪纸艺术在渤海大学的传承创新》项目获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系该赛事最高奖项,项目成果多次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并被多家企业争相孵化;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学生与设计师、工程师密切互动,在头脑风暴中收获技术创新的灵感,在产品迭代中理解创新创业的艰辛。“剪纸+AI”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个人专业志向也在创新实践中愈发清晰。

(四)开发AI项目,促进文创研发

在AI时代,《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要着眼“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引导师生联手开发AI项目,以科技创新驱动辽西民间工艺的文创研发。教师要积极对接辽宁地方文创产业,选取具有市场前景的AI+民间工艺项目作为研发选题;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科技+艺术”复合专长,前瞻性地进行顶层设计;学生则要跨学科组队协作,在需求调研、技术攻关、市场推广等环节发挥特长;师生共同攻坚克难,在人机协同中开发出一批契合市场需求、极富地域特色的智能文创产品,助力辽西民间工艺在新业态、新模式中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云上辽西剪纸”项目研发,学生先对标国内知名文创品牌,分析其在线定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辽西剪纸的独特风格,提出项目设想;接着学生分组开展需求采集与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精准判断消费者对智能剪纸的偏好;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学生与教师共同搭建智能在线设计平台框架,并与企业程序员合作完成前后端开发;平台上线后学生对接大数据算法团队,优化图案推荐机制,根据用户浏览、下单等行为实时分析其喜好,推送个性化创意方案。学生还负责平台推广运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潜在用户,“云上辽西剪纸”迅速吸引大批剪纸发烧友,个性化定制订单接踵而至,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扮演需求分析师、产品经理、运营专员等角色,全流程参与文创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与营销,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辽西剪纸也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以崭新的智能体验吸引海内外粉丝,在创意经济大潮中续写传奇。

结语

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辽西民间美术等传统艺术要主动拥抱变革,方能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要以前瞻的眼光审视自身,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实践路径,让课堂因智能而精彩,让传统因创新而熠熠生辉;课程建设要立足区域特色,扎根传统精华,主动融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为辽西民间美术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智能时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AI营养,在《辽西民间美术衍生品开发》课程中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在传承创新中彰显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刘斌.非遗视域下AIGC融入动画设计路径研究[J]. 2024(4):96-98.

[2] 王丹丹.论新时代教育视域下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究——以陕西澄城刺绣为例[J]. 2024(2):109-112.

[3] 邢耀文.艺术视角下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新设计研究[J].炫动漫, 2024(5):0281-0283.

[4] 卢世萍.课程思政背景下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快乐阅读, 2023(7):91-93.

项目来源: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一批次立项项目),项目编号 :231007634304032

作者简介:渤海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王义兵

项目来源: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一批次立项项目),项目编号 :2310076343040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