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林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摘 要:新时代要求地方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路径 全面提升学生就要、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并对2016级、2017级、2018级毕业生进行培养跟踪调查 分析发现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效 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进一步对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事关千家万户的冷暖 事关高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当前 大学生就业出现一些困难 很大程度上是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 部分毕业生就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更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专创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专创融合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需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 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专创融合是推动专业培养方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相互补充 这使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提供基础。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创新创业教育又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的水平。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 部分专业课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不重视既有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联系 通过专创融合教育 有效解决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推动专业教育教学实质改变。
3.专创融合是解决当前高校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能够打破传统工业界限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毕业生掌握传统的单一专业技能外 还需要多领域交叉融合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组织协调、持续学习、创新与发展等能力素质。2021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 要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因此 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定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探索专创融合教育深度融合 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多能力协调发展的毕业生 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着重点。
二、专创融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以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为基础 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意识
通过创新创业模块课程的实施 将新的就业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中 让他们摆脱传统就业观的束缚 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通过课程的实施 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形势政策、就业与能力等基础知识 唤醒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意识 提升学业规划意识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2018年开始 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块 该模块设置6个必修修学分 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延伸到三年级 培训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就业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场探索 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出台就业创业政策激励政策 鼓励学校干部及教职工到学生工作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通过开展校内外创新创业专题师资培训 持续提升双创课程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
2.以专创融合专业培养为核心 培养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在专业培养过成功 通过专创融合式的教育引导 引领学生开拓创新 厚植创新理念 引领学生及早了解学科前沿、学科行业发展及就业市场情况。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中 根据本专业的重点用人单位库的分析 加强专业所需就要创业能力分析。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方案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个性化学分 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考取行业证书、参与专业实践、申报科技项目等方式 认定相应积分。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职业规划、学业规划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习实践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着力解决学生专业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与发展 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加强专业行业及社会需求分析 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过程性考核采用增加作业、课堂提问讨论、增加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 通信工程专业3门核心课程采用教考分离 CET-4通过率57.5% CET-6通过率12.5% 通过率得到大幅提升。
3.以创新创业项目赛事为抓手 培养多学科能力素质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 需要创业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 同时还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企业管理能力、综合能力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能让他们拓宽视野 提升语言表达、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等基本工作能力 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基础。在通信工程专业教育中 学校持续推进学科竞赛、考证考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措施 构筑“学院-企业-学生”三位一体机制 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唐杯”、“华为ICT”等国家级学科竞赛级职业技能认证 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正大杯创业营销大赛及琳琅集市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近年来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竞赛参与率达100% 获国家一等奖1项 国家二等奖2项 国家三等奖3项 省级以上奖励96项 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32% 育人成效明显。
4.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 培养全方位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申请学校的科级创新项目 开展专业创新实践。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积极开展创业指导 依托学校大学生创业园 从政策、资金、孵化平台进行有效指导与跟踪服务。通过校内导师指导 学生开展真正的就业创业、创新实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综合管理、资源整合等能力 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意志品质;通过拓展校外资源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申报成立华为ICT预选学院 与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 与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工程项目实践合作 助力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训 培养全方位就要创业综合能力 这些能力帮助学生踏上就业创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创教育融合发展与展望
1.专创融合促进就业能力培养调查实施
该研究中 从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 其中 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文化知识素养 可迁移技能包括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和抗压抗挫能力等。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 分析专创融合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毕业生毕业当年3个月后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2016级(2020届)毕业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8份 2017级(2021届)毕业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0份 2018级(2022届)毕业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40%以上。问卷中 毕业生对自己的每项能力进行反馈评价 分值设为1-5分 根据毕业生的反馈 计算出每项能力的综合得分 对比分析毕业生对自己各项就业能力评价。
2.专创融合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 通过专创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及自我管理技能均得到显著提升。
从图中可看出 通信专业毕业生在学校的就业能力培养方面 2017年学院开始专创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对学校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认可度得到有效提升 2021届(2017级)毕业生、2022届(2018级)毕业生对各项能力的评价都呈上升趋势 2022届毕业生所有能力均到达4分以上。从提升情况来看 提升0.4分以上的能力有5项 分别为科研能力(提升0.53分)、抗压抗挫能力(提升0.51分)、实践操作能力(提升0.45分)、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提升0.43)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升0.41) 说明通信工程专业专创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实效。
3.专创融合教育的不足与展望
专创融合教育做了一定的有益探索实践 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学校还未将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纳入规划 整体推进实施。首先 需要对每个专业进行充分的调研 分析本专业在国家、地方及学校的实践情况 定期更新本专业重点用人单位库 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再针对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专创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 需要学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管理 强化专创融合教育考核管理 推动更多教师实施专创融合教育。再次 需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提升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让学院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到工地 “走出去”即是针对我校教师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这一情况 出台教师参与实践激励制度 制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进行系统学习。“引进来”即是针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性特点 制定校外创业实践导师管理办法 选聘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及技能人才来校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指导 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 实现专业课教师与创业实践导师的有效互补 真正把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敢闯能干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21-09-22.
[3]陶红茹 王晓静 贾霄燕.创新创业教育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互动融合研究——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2(03):132-136.
[4]黄慧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类专业为例.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J].2021(22):66-67,77.
[5]李伟 殷学贵 黄永相 陆建农 朱宏波.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教育现代化[J].2022(22):17-20.
[6]李妙然 翟明月 曹玉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4):55-59.
本文系2021年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林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课题编号:YB20213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