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社团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模式探索

黄胜兰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21期
邵阳学院

摘要:本研究探讨学生社团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作用,提出基于数字化和多元发展的创新模式,以提升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综合素养。分析社团在思想引领、文化传播、社会责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这些活动融入高校文化建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社团;高校文化建设;创新模式;数字化发展

引言:本研究探讨学生社团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作用,提出基于数字化、多元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分析社团在思想引领、文化传播、社会责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其活动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优化管理机制、增强创新力、整合资源的策略,为社团在文化建设中提供实践指导。创新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效果突出。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和文化活动,是自我管理、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动力。随着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社团在文化传播和社会责任感培育上发挥显著作用,但也面临创新挑战。社团在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方面独具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提升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如思政类社团通过讲座、沙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学术和文化社团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凭借广泛参与和自主性,深入校园生活各领域,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奠定基础。作为“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丰富了课余生活,满足多样化成长需求,包括学术交流、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背景对学生社团的影响

数字化和多元文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为社团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数字化转型成为社团创新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使社团的组织、传播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虚拟讲座、数字化工作坊等线上活动的兴起,突破了校园界限,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然而,数字化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网络安全问题,如何有效筛选和管理网络资源,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成为社团管理的重要议题。其次,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冲突和沟通障碍,是全球化背景下社团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最后,政策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学生社团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高校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团活动,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成长和品格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被赋予新的使命,需要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培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既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又激发参与热情,成为社团创新发展的关键挑战。

三、创新模式的构建

1. 数字化管理与活动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成为高校学生社团创新管理的关键。社团应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运营的数字化升级。通过建立统一的数字平台,优化成员管理、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可以精准推广活动,分析成员兴趣和行为数据,最大限度提高参与度。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极大拓展了社团的影响范围。通过在线研讨会和云端文化节等形式,社团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吸引了更多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弥补了传统社团活动的局限,推动了高校社团的整体数字化转型。

2. 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平台的搭建

高校社团面临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成为社团创新的关键。社团应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组织跨文化活动,如国际文化节、跨文化沙龙和联合项目,促进学生间的文化理解与合作。学生不仅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同,还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社团可与国际组织和其他高校合作,推动文化项目的开展,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为确保多元文化活动的成功,社团应培养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制定明确的交流与合作标准,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国际化视野的窗口,帮助他们在多元背景中找到共同的发展方向。

3. 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高校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实践的舞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举措。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团可设立专门的思政项目或活动小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活动。具体而言,使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走向实践育人。同时,通过“思政+专业”双师指导,社团活动实现理实结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模式既提升了社团活动的思想深度,又保留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实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推动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动力。

4. 校地合作与资源整合

校地协同发展是学生社团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社团社会化功能的关键。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可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发展机会。例如,社团可与地方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与企业合作开设创业指导和职场技能培训,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校地合作还可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如邀请讲座嘉宾、项目导师和提供实习机会,为社团活动注入新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数字化管理、多元文化交流、思政教育融入及校地合作,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提升了社团活动的教育效果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蒋艺晴.高校社团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路径的思考[J].大众文摘,2023,(23):87-89.

[2]丁晨.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2023,(16):30-32.DOI:10.16400/j.cnki.kjdk.2023.16.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