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指向文体思维: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问题链,以促进学生文体思维的发展。文体思维是指学生在理解和创作不同文体作品时,能够把握文体的特征、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其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了文体思维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问题链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精心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其文体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还讨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问题链,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体思维;小学语文;高年级;问题链设计;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文体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不同文体作品时,能够准确把握文体的特征、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提高理解和创作能力。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文体思维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导致学生在面对不同文体作品时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方式。问题链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将问题链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文体思维方面取得显著提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并实施问题链,以促进学生文体思维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体思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文体思维的概念
文体思维是学生在面对不同文体作品时形成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文体特征,如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要素,以及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同时,学生还需深入理解文体结构,比如说明文总分总的组织规律,以便在写作中条理清晰地安排材料。此外,文体表达方式的掌握也是文体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熟悉诗歌的押韵和节奏、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等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通过培养文体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不同文体作品,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品味,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深刻的思维过程,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文体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体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体作品的特征、结构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作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文体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接触和欣赏不同文体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远价值,从而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雅的审美品味[1]。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链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问题的选择
在问题选择的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应紧密围绕文体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文体特征的识别、文体结构的理解和文体表达方式的掌握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问题应具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递进,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体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此外,问题的启发性也不容忽视,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选择策略,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文体思维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的排序和连接
在构建问题链时,逻辑性、连贯性和渐进性原则至关重要。问题的排序需遵循文体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同时,问题的连接应保持连贯性,每个问题之间紧密衔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连贯的思维过程。此外,问题的难度设置应具有渐进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思维挑战,构建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的排序和连接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体知识,还能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为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问题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通过捕捉学生的表情、动作和言语等细节,准确把握学生对问题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问题链设计的看法和感受,以便及时发现并改进其中的不足。基于学生的反馈,教师应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和顺序,如适当增加或减少问题数量、调整问题顺序或重新设计问题内容,确保问题链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2]。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为此,教师精选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内的多种文体作品,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问题链,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并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是关键,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体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进入实施过程,教师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如情境模拟和故事讲述,为问题链教学打下基础。随后,通过有序呈现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教师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问题,把握思考方向。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深化理解,拓宽思路,同时锻炼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关键知识点,拓展延伸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教师通过观察、测试和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和知识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和问题解答能力,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样的评估不仅揭示学生的学习盲点,也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的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问题链设计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以“链”启思:深度思维的激发
设计精巧的问题链,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手段。它如同一根线索,引领学生逐步探索不同文体的特征、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深层次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力被充分激发,创造力得以彰显。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阅读和理解,而是开始主动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随着问题链的逐步深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完善,思维过程也日益深刻。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思考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问题[3]。
以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程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构建了问题链:卖家观察到了哪些内容?买家观察到了哪些内容?作家又观察到了哪些内容?这三个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通过内在逻辑的“三问”引导学生利用文中三个角色的“三重视角”,分析楚人思维的前后矛盾,从而领悟人生哲理。卖家的观察局限于其销售商品的各个优点,因此进行夸赞甚至夸大,卖家的视角可被视为具有“凡眼”,仅能捕捉商品的特性;路人则能够洞悉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并判断出卖家话语的真实性,因此买家的视角相较于卖家多了一层“心眼”;而作家的视角最为深刻,他从矛与盾这一现象中洞悉到相互对立的事物无法共存。作家通过现象提炼出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自相矛盾的根源——因为这样的矛与盾是“不可同世而立”,作家的视角可被视为具有“慧眼”,洞察了规律所在。优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发现故事所蕴含的广泛生活智慧和逻辑原则。通过这一问题链,学生得以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寓言故事的文类特点——即通过小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
(二)以“链”促能:阅读理解的深化
问题链教学法在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上发挥着显著作用。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学生能够逐步深入作品,细致品味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不同文体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技巧,更培养了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独到的审美品味。他们学会了从文字中捕捉细腻的情感波动,领悟深刻的哲理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更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得更加自如,领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以小小说《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链:“1.船长是怎么样化解这场危机?2.迫使孩子跳水这一策略的优越性何在?3.作者为何构思这样一个巧妙解决危机方的法?4.事实是跳入海中,课题却为“跳水”,矛不矛盾?这样四个问题捆绑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情境任务,在让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原来是作家精心设计了船长解救孩子的危机情节,从而塑造了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英雄形象。这样的问题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船长的破局思维如何将一场潜在的悲剧转化为喜剧,更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借助小说家的视角阅读小说,从作家制造危机到解决危机的视角,深刻感受人物的立体形象,发展学生阅读小说类文本的深层次能力。
(三)以“链”强技,言语表达的提升
问题链教学法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通往写作高手的道路。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得以深入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模仿到借鉴,逐步掌握写作精髓。他们学会了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创作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写作模式,而是敢于尝试新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更为他们未来的创作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让他们在文字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以散文《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根据文中父亲“借物说理”的秘密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直接讲道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文中的父亲呢?2.那么父亲讲的三段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父亲用了什么方法把道理说透彻让人受教育?这三个问题串联起来,就能让学生探索父亲讲理的构思之妙。父亲并未直接阐述道理,而是首先论述了花生的珍贵属性,即“物”的层面;继而引申至人类应效仿花生的品质,即“人”的层面;最终深入探讨了人生哲理,即“理”的层面。父亲运用了三次“比较”,首次比较: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不同,强调了石榴虽外观不佳但实用的特性;第二次比较:从论述物性过渡到人性,进而探讨如何做人;第三次比较:明确指出应成为何种人,不应成为何种人,通过正反对比,使得道理更加明晰。破解了父亲讲道理的秘密,学生也就能学着文中的父亲,借“类比法”用事物来讲好道理,给身边的人以启迪。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问题链,以促进学生文体思维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精心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其文体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文体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也可以关注问题链教学法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情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文凤.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J]. 华夏教师, 2024, (19): 86-88.
[2]李海清. 基于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 [J]. 语文新读写, 2024, (12): 99-101.
[3]王丽萍. 问题链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1, (19):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