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索
——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实践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五年制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分析建设背景、目标、实践过程及成果,阐述了校企合作在团队结构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五年制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创新团队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建设背景
2.1 政策导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建设 “双师型” 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教育部也印发了相关建设方案,明确了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2.2学校发展需求
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致力于提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目标
3.1优化团队结构
打造一支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多元化团队,实现学缘、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知识技能等结构的优化。提高团队中 “双师型” 教师比例,确保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满足教学和实践指导的需求[1]。
3.2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交流和实践锻炼,提高团队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2]。
3.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团队建设为支撑,推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4 建设实践
4.1校企共建团队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团队成员选拔标准,优先选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丰富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的骨干教师加入团队。同时,从合作企业引进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团队力量[3]。
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行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兼职教师则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4.2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团队教师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团队教师积极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课件、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4]。
校企合作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融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行业新技术。同时,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库、试题库、素材库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4.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加大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等一批先进的实训场所。引入企业生产环境和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标准规范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与多家知名计算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为就业做好准备。
5 建设成果
5.1团队结构优化
经过校企合作建设,团队成员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双师型” 教师比例明显上升,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
5.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模块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校企合作开发了多门优质课程,编写了一系列特色教材,在同类院校中得到广泛认可。
5.3学生培养质量提高
学生在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比例,就业对口率持续上升。大部分毕业生进入计算机企业工作,受到企业的好评,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5.4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团队教师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开发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团队教师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多人担任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顾问等职务。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吸引了众多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
6 结论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然而,团队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需不断拓展等。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对团队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五年制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隋秀梅。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93-96.
[2] 郭天平.“双高计划” 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 [J]. 现代教育管理,2019,(08):66-70.
[3] 路立新。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 “双师结构” 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J]. 南方农机,2018,(12):152-153.
[4] 楼世洲,岑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 (03):7-11.
作者简介:魏星,1978年2月,男,汉族,江苏丰县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类和机器人工程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现就职于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