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内卷”问题分析

——基于“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路径研究

孙元文 段俊萍 赖静宇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30期
武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内卷”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已呈现出极为普遍的态势,为探究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内卷”问题,本文对“内卷”的内涵、表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路径,强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该研究聚焦于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综合施策,旨在通过积极引领学生价值观,深化完善育人体系,以抵制绩效主义倾向,在落实三个课堂的同时,强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达到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资源分配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内卷”;“以生为本”;价值观引导

引言

近期,热词“卷王”“卷心菜”“学霸宿舍”等热词的广泛传播,不仅以幽默而深刻的语言风格揭示了大学生群体内部日益加剧的“内卷”现象,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摆脱当前困境、寻求心理变革的迫切心理。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内卷”恶性竞争的本质进行系统性探究,分析其负面影响,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本文将“以生为本”作为核心理念,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内卷的内涵、表征和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探索“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的理论依据及实施路径,以期有效应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卷”问题,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大学生“内卷”的主要内涵

“内卷”最早可追溯至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他首次将“内卷”用以描述人类社会内部持续精细化的进化[1]。后经各学者的不断探索,其内涵日益丰富。当把“内卷”具体应用于大学校园这一独特环境时,它凸显的则是个体在追求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过度竞争困境。

区别于正向竞争同学所展现的积极主动、规则利用与信息对称等特征,内卷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呈现缺乏生涯规划、学习目标模糊等现象。这种内卷现象在造成投入浪费、师生关系紧张以及教学秩序紊乱等问题的同时,还极易引发学生迷茫与焦虑情绪,对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构成挑战。因此,剖析内卷成因,引导大学生摆脱内卷进入理性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大学生“内卷”的主要成因

绩效主义滋养内卷之根

绩效主义,作为一种强调量化指标和结果导向的管理理念,其根源可追溯至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984)的“目标设定理论”,他主张通过量化考核来衡量工作效率[2]。

然而,当量化考核的手段被异化解读,便易于诱发学生的绩效主义倾向,成为内卷现象滋生的根源。在系列考核评比中,学生群体大致分化为目标主义与绩效主义两大类型。目标主义学生积极竞争,理性选课,注重能力提升。相比之下,绩效主义学生则倾向于过度解读并放大公认规则。长此以往,便衍生出了诸如“水课刷分”、“论文堆砌字数”等一系列因为过度量化而滋生的学习问题。其问题根源在于大学生功利化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采取绩效主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大学生为争夺稀缺资源而采取的过度竞争策略[3]。

认知不足增长内卷之势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体制的显著弊端引发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的显著缺乏,这种认知不足已成为推动内卷现象扩散的关键要素。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对自我与成绩的认知具有较大局限性。具体体现为:一方面,部分学生误以学业为自我价值的全部。在具体实践中,学生过度聚焦于单一的成绩指标,长此以往,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较大局限。另一方面,学生对成绩的追求方式存在盲目性。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内卷现象的蔓延。

出路不明造就内卷之困

根据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nthony Giddens,1983),现代社会已被高度不确定性所烙印[4]。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挑战,这些挑战导致他们在职业规划和人生重要抉择上深感困惑与不安。

首先,高等教育扩招与产业升级不匹配,致使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等多重挑战,在这些挑战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往往采取保守策略,选择看似“安全”且“主流”的职业路径,如保研、考研、考公等[5]。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和招生名额的有限性,众多考生的高度同质化竞争使得考研分数线水涨船高,导致考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育也因此陷入低水平发展的困境。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就业观念的保守与职业规划的缺失。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中“出路不明”的状态与内卷现象之间存在的互动反馈机制,显著加剧大学生群体内卷化的整体态势,形成了一个日益严峻且难以摆脱的社会现象。

“以生为本”的教学工作理论依据及实施路径

“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然而“内卷”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有效应对“内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结合社会环境发展趋势,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三环节”。一是聚焦服务育人,要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二是聚焦教书育人,明确作为教师承载着传承知识、启迪智慧的重任,更是引领学术探索、推动学科发展的先锋力量,引导学生学思悟践。三是聚焦管理育人,要求高校将育人理念融入到管理的全过程,将育人导向全面融入学校规章制度中,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路径,以提升管理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坚持务实为本,反对表面文章

有效彻底剔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沉疴痼疾,是从根本上解决由绩效主义所带来的“内卷”问题。一是构建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评优评选机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评优评先机制中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坚决反对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倾向,对学生的全面表现进行客观、精确和科学的评估。二是构建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从学校教师入手,淡化绩效主义所带来的“内卷”问题。量化教师工作,将其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创新创业以及竞赛展示等活动纳入量化工作的计算中,从而构建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三是构建互动开放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如定期的师生座谈会、校长信箱、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平台等。同时学校应当确保这些反馈得到及时和认真的处理,并且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让学生破除绩效主义观念,学到真知识,锻造出“能成事”的真本领,从而增强就业自信,有效解决“内卷”问题。

落实三个课堂,以达神润德滋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剖析了“内卷”成因,落实好“三个课堂”,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充分结合起来。

学校以“三个课堂”为依托,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建立学生的生涯与职业意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主动去思考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与现在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二是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鼓励引领学生突破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便于未来其面对升学就业有更好的选择。

强化启智润心,激发积极行动

在施行综合性教育过程,应对“内卷”问题时,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启智”,还要关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培养,即“润心”。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根基和灵魂,启迪智慧,滋养心灵。

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是可运用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创新型的运用“失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看待竞争。当学生参与竞争后出现失败,可以帮助其个体理解和接受失败,从中学习并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削弱由群体竞争效应带来的“内卷”影响。二是从新媒体网络层面来看,减少其所带来的“内卷”影响。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快捷的使用新媒体,辨别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性看待新媒体上的信息,不被情绪化的内容左右。三是构建“五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全方位关注学生,有效避免其深陷“内卷”。该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朋辈和大学生自身,达到家校互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启智润心相结合,

完善实践体系,积累成长动力

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他强调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个人修养结合起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内外兼修。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构建一个高标准、科学、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路径。其一鼓励学生自觉担当重任,用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余热。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西部计划”等让学生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赓续奋斗初心。其二拓宽国际育人,视野增强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学校与其他国家建立游学交换生项目,并且了解全球行业趋势和国际市场动态,使毕业生在求职时能更好地把握机会。“以生为本”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验、实习、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操作实践结合,培养多元价值观,有效缓解“内卷”现象,实现知行合一。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内卷”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章首先对“内卷”的内涵和成因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指出了绩效主义、认知不足和出路不明是导致“内卷”现象的三大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路径,强调了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性。文章强调,要有效应对“内卷”问题,必须坚持务实为本,反对表面文章,落实三个课堂,强化心育智启,并完善实践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缓解“内卷”现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康德. 判断力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15-18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W.Taylor).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58科学管理原理[M].

李春玲,高云浩.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J].青年探索,2024,(05):17-24.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83:100-103

刘思潼.新时代大学生考研“内卷化”的成因及对策[J].大学,2022,(25):120-12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