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彭桦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33期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0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可堪大用、能担重任”,不仅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超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应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社会责任和价值观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和机制保障等各个环节,以“大思政课”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多维体系

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委员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是我国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围绕学生工作九大职责,双创教育可以作为具体切入点,来帮助学生工作者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在大思政视野下,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分析思政教育在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系统性的策略研究,我们试图为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当前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之中。然而,这一过程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尚未跟上时代步伐,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顶层设计,更未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作用。另外两者融合缺乏系统理论支持,目前学界对于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尚显零散,缺乏独立的系统理论。这导致高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只能自行摸索,效果参差不齐。

1.2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对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绩,但整体效果欠佳。其中突出问题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他们往往将创业视为高风险、低成功率的活动,由此心生恐惧。调查显示,约九成大学生持此观点,觉得创业目标遥不可及,进而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厌恶情绪,甚至认为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虽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和期待,部分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或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而忽视了其涵盖的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领导力提升等多方面内容。这种片面化的理解导致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只关注于如何快速启动一个项目或企业,而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与脱节

当前,众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与专业教育结合松散,且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分类施教缺乏重视。如此一来,无法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受挫。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由不同教师队伍负责,融合度与协同性欠佳,实际教学中难以凝聚合力,易出现脱节情况。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度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使得学生欠缺实际操作与实战经验,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此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未能与社会、企业等外部资源紧密对接,导致学生对社会需求、市场趋势了解不深,在创新创业时难以准确把握方向与机遇。

二、新时代背景下用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用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创业的成效,除受技术、资金及市场等外部条件影响外,更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价值观。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关键部分,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基石,能保障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坚守道德底线,秉持诚信、责任与创新精神。思政教育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从而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业精神,使其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坚定信念。所以,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以思政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2思政教育有助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越强,其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创新创业意识并非先天存在,需要各方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要成功创业,必须有过硬的综合能力。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负面思潮的侵蚀;二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冷静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三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和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贡献力量。

2.3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思政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学科基础与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赋予了学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通过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它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的热情融入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其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大思政格局下“浸润式”多维统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湖北工程学院在多年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凝练出来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构建全面、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包括以下实施路径:

3.1建立“多元融合—深层推进—全域覆盖”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思政共同体。依托与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共建办学的基础,与大型企业首衡集团签订《现代产业学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电子产品保温材料全链条联合创新中心》,实现“入学—毕业”贯通式教育,达成实习优秀者提前录用和联培生免试共识,形成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局面,做实“政—校—企”多元化协同,提升育人高度;通过“共建课程”“共建项目”“共建平台”融合校企资源,促进学生培养“学—知—行”深层次融通,延伸育人深度;通过实施“基地联培”“专项联培”“协同育人”三大计划向企业输送人才,提高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的参与度,做到学生在读期间均能参加创新实践,在实现“实习—实践—联培”全覆盖联动中,拓宽育人广度。

3.2建立“大空间—大师资—大视野”实践育人体系,打造社会大课堂。秉承“大空间”理念,持续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年均走访企业70余家,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计划,定期举办校企发展需求洽谈会,与知名企业共建33个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场地,实现在“行走的课堂中”浸润式育人;强调“零距离”标准,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在校生“调研+项目”全面培养,通过“工匠讲堂”、“1+1+1”就业帮扶(1名企业HR+1名毕业校友+1名应届生),汇集行业“大师资”,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面对面、线连线、点对点,将校企协同落到育人实处;以“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三种课堂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生态圈。通过打造“经彩青春”志愿服务品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思政元素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为“大思政”注入新效能。

3.3建立“思想力—创新力—行动力”多维育人体系,筑实立德树人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企业共建支部,用好行业“活教材”,举办“走进名企”“匠人匠心”“校友之光”等互动活动,走出一条感悟企业成长创新史和企业家精神的信念之路;推动教创、专创、科创、产创、赛创“五创融合”,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整合校内竞赛资源组织各类大赛,建立学院、学校、校外等多维度竞赛服务体系。校企合力加强数字经济研究和重大工程建设,一大批学生参与“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工程、现代物流产业链合作等重大工程,或参与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成功服务社会和建设的报国之路。

四、结语

在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剖析当前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理念更新、认知纠偏、体系完善的紧迫性。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强化育人功能并促进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彰显了其引领作用的不可或缺性。湖北工程学院所探索的 “浸润式” 多维统筹构建模式,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多维育人机制,为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断优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培育出更多兼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钦海.“大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J]. 职业教育研究,2023(37): 28-30.

[2]帅乐;胡平.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J]. 职教通讯,2023(05):65-71.

[3]冶建明;邵建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D].创新与创业教育,2024(04)75-81.

[4]林丽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机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87.

[5]张华.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94-96

[6]李瑞芹.“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时代人物,2024(18):0148-0150

作者简介:彭桦(1985.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研究

项目基金:2023年度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创先锋”计划——基于构建多维度双创资源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3Z3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