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食品纳米技术在功能因子靶向递送及强化食品开发中的探索

文孟萍 魏致远 郭简维 高倩 李澄伦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39期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市 400067

摘要:在追求健康饮食与功能性食品的当下,食品纳米技术崭露头角,为功能因子的高效利用及强化食品开发开辟全新路径。本文系统阐述食品纳米技术原理,深入剖析功能因子靶向递送需求,探讨纳米载体搭载功能因子的机制、优势,详述其在强化食品开发各环节应用,解析技术面临的生物安全性、稳定性、规模化生产难题及应对策略,旨在推动纳米技术赋能食品产业升级,满足消费者多元健康诉求。

关键词:食品纳米技术;功能因子;靶向递送;强化食品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诉求从饱腹转向保健、预防疾病。功能因子如维生素、矿物质、生物活性肽、植物多酚等蕴含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诸多功效,但天然存在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胃肠道吸收难问题。食品纳米技术操控物质于纳米尺度,改变物理化学特性,打造纳米载体精准递送功能因子,成为攻克难题、开发高品质强化食品关键突破口。

一、食品纳米技术原理

纳米技术聚焦 1 - 100 纳米尺度物质操控,食品领域借物理法(高压均质、超声处理)、化学法(微乳液聚合、界面合成)、生物法(酶促合成、微生物发酵)制备纳米材料。纳米粒子具高比表面积、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表面原子活性高、吸附与反应能力强,利于功能因子负载;小尺寸使其穿透生物膜、毛细血管壁更高效,突破生理屏障,为靶向递送筑牢基础。

二、功能因子靶向递送需求剖析

2.1 生物利用度提升需求

多数功能因子在胃肠道复杂环境面临胃酸降解、酶解破坏,吸收前损失惨重。以蛋白质类功能因子为例,普通摄入消化率仅 30% - 60%,大量未吸收成分排出体外。靶向递送旨在护送功能因子直达吸收位点,避开恶劣消化环境,提升生物利用度,减少浪费。

2.2 特定组织器官靶向需求

不同功能因子功效对应特定组织,如虾青素抗氧化保护眼睛视网膜;姜黄素抗炎助肝脏健康。全身分散给药,功能因子达靶器官浓度低、起效慢。精准靶向特定组织,可增强局部功效、降低非靶部位副作用,契合精准营养理念。

2.3 缓释控释需求

部分功能因子代谢快、作用时间短,需持续稳定释放在作用位点维持药效。一次性大量释放易致血药浓度波动、毒副作用凸显;缓释控释则依机体代谢节奏,平稳、持续供给功能因子,延长作用周期。

三、食品纳米技术助力功能因子靶向递送优势

3.1 保护功能因子稳定性

纳米载体为功能因子“穿上防护服”,如脂质纳米粒包裹易氧化维生素 C,隔绝氧气、水分,减缓降解;纳米乳液分散亲水性、亲脂性成分,抑制相分离、絮凝,维持功能因子结构完整穿越胃肠道,确保抵达吸收部位活性。

3.2 增强胃肠道吸收

纳米尺度契合胃肠道上皮细胞间隙、微绒毛尺寸,载体经内吞、胞饮等跨膜机制携功能因子高效入细胞;部分纳米材料修饰带正电,与带负电肠黏膜静电吸附,延长停留时间,促进吸收;还可借淋巴循环避开首过效应,拓宽吸收途径。

3.3 实现精准靶向

纳米载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如叶酸靶向肿瘤细胞、半乳糖靶向肝脏细胞;抗体、多肽也作配体精准识别靶组织受体,引导功能因子“归巢”。磁靶向利用外加磁场牵引磁性纳米粒至特定部位,多靶向策略协同,提升递送精准度。

四、食品纳米技术在强化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4.1 营养强化食品

在主食、饮品强化维生素、矿物质传统已久,但普通添加生物利用率有限。纳米技术改造,铁元素制成纳米氧化铁、纳米铁粉,融入面粉、果汁,吸收率远超普通无机铁;纳米钙微粒融入乳制品,克服钙沉淀、结石隐患,优化补钙效果,提升全民营养水平。

4.2 功能性饮料

运动饮料、能量饮料追求快速供能、缓解疲劳。纳米技术封装咖啡因、氨基酸、支链淀粉等功能成分,调控释放速度;纳米水凝胶包裹 B 族维生素,高温、震荡饮料加工不失活,精准递送至肌肉、神经组织,增强运动员耐力、爆发力。

4.3 保健食品

针对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纳米技术助力开发降血脂、抗氧化、免疫调节保健食品。纳米脂质体包裹深海鱼油中欧米伽 - 3 脂肪酸,防氧化酸败,靶向运至心血管组织;植物甾醇制成纳米分散体系,精准作用肠道,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风险。

五、食品纳米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1 生物安全性挑战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效应,使其具备穿透生物膜的能力,悄无声息地进入细胞内部,甚至在体内脏器、组织间蓄积起来。由于纳米技术在食品领域尚属新兴应用,这些纳米粒子长期留存于体内后,究竟会引发何种程度的潜在毒性,目前科学界还未给出确凿定论。而且,为实现靶向递送等特殊功能,常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各类化学基团,这些外来基团有可能扰乱机体免疫系统正常识别流程,成为致敏原,触发免疫反应,致使部分消费者出现过敏症状,危害健康。要化解这一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系统、全面地开展纳米材料毒理学专项研究。搭建先进的模拟实验平台,精准模拟人体复杂的体内代谢环境,从纳米粒子的摄入、吸收,到分布、代谢及最终排泄,全程追踪其动态变化与归宿,明晰潜在风险节点。

5.2 稳定性挑战

食品从加工制作到终端储存,所处环境条件极端复杂。加工环节,高温蒸煮、高压处理、剧烈搅拌等操作频繁;储存期间,仓库的温度起伏、湿度波动,以及食品自身酸碱环境、离子强度变化,都如同“不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纳米载体稳定性。在这些不利因素作用下,纳米载体颗粒极易相互碰撞、聚集融合,原本精密负载的功能因子随之泄露,丧失功效。攻克稳定性难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深挖载体配方潜力,科研人员可基于大量实验数据,优化各成分比例,精准引入交联剂,促使纳米颗粒间形成稳固化学键;巧妙搭配稳定剂,增强体系抗干扰能力,维持载体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加大新型耐环境纳米材料研发力度,探寻具备高耐受性的物质,使其能从容应对温度、pH 值大幅波动。

5.3 规模化生产及成本挑战

当下,诸多食品纳米技术成果还被困在实验室“高墙”之内,根源在于精细的实验室工艺难以直接对接规模化工业生产。实验室里,制备纳米材料设备动辄价值不菲,操作流程需科研人员全程精细把控,工艺繁杂琐碎,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漫长的制备周期,更是让生产效率大打折扣,这些因素层层叠加,直接推高了纳米材料生产成本。为打破规模化瓶颈,企业与科研团队需携手共进。研发部门全力改进制备工艺,简化繁琐步骤,剔除不必要操作;引入智能制造理念,设计开发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精准度与效率。

结论:

食品纳米技术为功能因子靶向递送、强化食品开发注入强劲活力,突破功能因子应用瓶颈,拓展食品功能边界。尽管面临生物安全、稳定性、成本难题,但科研深耕、产业协同有望攻克阻碍。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纳米食品将精准匹配个体营养需求,引领食品产业革新,助力全民健康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宗军.纳米食品加工技术及安全性评价[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6):103-108.

[2]吴斌,赵昕,马惠蕊.纳米食品及其重要意义[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02):11-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