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革实践研究

杨晓梅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46期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远昌小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基于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革,探索了一种整体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特点,从整体性设计、教-学-评一致性和传统课堂的创新意义出发,揭示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学生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等,深入剖析了改革推进中的困境。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构建一致性教学框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及完善支持机制等。研究表明,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需要系统设计与资源保障的协同推进,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革;优化对策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语文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成为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方向。语文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以单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强调主题式、情境化的整体设计,注重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标准的系统衔接,力求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尽管这一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语文大单元结构化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特点、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1]。

一、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特点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大单元教学设计注重从整体上规划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传统课堂往往以单一课时为单位,而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式的内容整合,将知识点串联为系统化的学习单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学目标从单一知识传授拓展为多维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2]。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语文大单元中的体现

教、学、评一致性是语文大单元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标准在大单元教学中高度契合,确保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相辅相成。例如在大单元设计中,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能力要求,评价标准则围绕这些能力展开,从而实现精准对接。学习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感和创新性,通过情境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进而完成学习成果的呈现。

(三)语文大单元教学对传统课堂的创新意义

语文大单元教学对传统课堂带来了诸多创新。一方面,从单课时教学到大单元整体规划的转变,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前瞻性和持续性,使教学内容不再零散割裂。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式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通过融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大单元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3]。

二、语文大单元结构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一致性落实的难点分析

尽管教、学、评一致性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落实难点。教学设计缺乏评价标准的有力支撑,导致教学目标无法与评价指标形成紧密联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难以理解任务与评价要求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此外,教师在实施一致性教学策略时,常因缺乏经验或资源不足而力不从心。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大单元结构化课堂改革的目标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教学目标在制定时过于宽泛,难以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贯彻。此外,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与评价要求常常脱节,导致任务完成质量和预期评价标准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也是问题之一,传统的考试与评分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水平。

(三)改革实践推进中的制度与资源制约

语文大单元教学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制度和资源的制约。一方面,目前缺乏支持大单元教学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常常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框架

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框架是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核心环节。在大单元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之间的内在关系,确保三者形成有机统一。教学目标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明确所需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学习任务则应围绕目标展开,融入情境化、生活化和综合化设计,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解决任务。同时,评价标准需要与目标紧密对接,为教学实践提供明确的操作依据。设计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单元任务是提升学习深度的关键。例如,通过文学与历史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统整,构建能够培养学生多维能力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或情境化案例,让学生探索多元知识,完成整合性学习任务。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语文大单元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其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专项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支持。通过系统化培训,教师可以熟悉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方法,掌握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思路。研讨活动则能通过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深度理解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实践。例如,在教学目标的分解中,教师需明确各环节的具体任务和对应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思与反馈,逐步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评的高效协同。

(三)完善改革支持机制与资源保障

语文大单元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完善的支持机制与资源保障。需要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以满足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这些资源应包括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情境任务设计模板以及评价工具,供教师参考与借鉴。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还能为其提供更多创新教学的灵感。优化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为改革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同时,适当调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留出更多时间用于教学反思与研究。此外,学校应提供技术支持,如引入智慧教育平台或学习分析工具,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

结语

语文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在提升教学整体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对其特点、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系统分析,本文明确了大单元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改进方向:一方面,应构建基于一致性的教学框架,将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标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校本化教研团队建设,为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也不可或缺,以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推广和优化,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淑珍.大单元背景下语文结构化阅读教学提质增效实践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31):94-97.

[2] 盛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多彩的汉族民歌》为例[J].新课程评论, 2022(1):103-111.

[3] 吕新平.基于能动学习的语文课堂:内涵特征,价值指向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7):5-8,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