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选科走班下的组合共同体分层管理教学推进研究
摘要:本论文依据山东省新高考的实施要求,分析了选科走班后行政班和教学班在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作者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了在学生选科后推行大单元组合共同体管理和教学的策略。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前提下,更好的体现选科走班理念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去落实新高考核心素养要求,并对大单元组合共同体管理和教学推进提出了作者的方法见解,期待引发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组合共同体、分层教学、分层管理、策略
新高考自2014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有9年了,模式也逐步由最初的“3+X”,到“3+x+1”,以及现在部分省份的“3+2+1”等诸多模式,即开启了限定的组合模式。当然,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需要去选择合适的组合配置,在这些配置的背后,还面临着师资和班级的搭配等等诸多问题。在学生自由选择的科目组合出现的多样性的背后,如何实现共同发展摆在了面前。
我认为,在满足各方限制之后的组合选择之后,推行大单元组合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管理教学非常有必要,即把组合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组合班级组成大单元共同体,然后进行分层管理和分层教学,把学生各方面的教学与管理层差异放置在组合内部进行消化,进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课堂上发展。这样即可以避开大规模的形式上的分层教学,使得每一个组合的学生动态递进发展,又可以在不同的组合中开展有序的竞争和共同促进。
一.选科走班后的组合教学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每一所学校的选科走班实施后,可能因为组合的开设限制,组合数量不一定很多,即使这样,在各个组合的平行班级孩子,因为班级人数比较多,要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工作量大,总体困难也较大。如果要真正想实现更大意义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需要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探讨各门学科的“选课走班”,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充分的因材施教,得到“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两个方面:
1.从学习与教学推进视角看
以据我校每一个年级分科后的情况来看,想更好的推进教学与管理,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快慢班”式的分层管理并组织分层教学。因为学生方面在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之后,每节课都在走班,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一系列问题慢慢暴露出来:走班时,学生来自不同行政班,可能一个班的学生就分别来自十几二十几个行政班,看似简单的作业收交也成了问题。所以不同层次的教师教法学生教法等一系列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学校放松了对差一点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就相当于间接地剥夺了这些孩子应该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从学生德育和管理视角看
由于高考的目标追求,急功近利分“快慢班”的容易形成另外一种局面,即把主要精力放在优秀班而放松了对差一点班级的管理,大部分也有效提高了成绩比较好的班级的成绩,实现了升学率的提高。但是,随着对教育教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刻,“分快慢班”这种做法的危害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没了教育应该有的正常的教育生态,没有了正常情况下各种程度学生在一起的和谐、平等、团结和互相帮助、良性交流等成长环境,就伤害了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许还会造成情感的低落、抑郁,助长了应试教育带给师生的焦虑、紧张、功利等不健康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原因分析
1.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衔接问题
一直以来,高中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学生和老师围绕在一个班级里展开的,这种班级形式保证了学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学习,学校管理、班主任管理也相对简单,班级的评价与对比也容易操作。但随着新高考开始,学生选课走班教学逐渐成为新常态,更多的选科组合方式受到了学生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两个两个组合体变成了多个组合体,学生每天进着不一样的教室,班级稳定性较弱,学生的流动性大,这就对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教情和学情把握不到位
很多学校的所谓“分层教学”一开始之所以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刻、透彻,只知道学生的成绩比较差,没有找到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老师的思维没能跟上相应的调整,导致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不对路,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和班风建设不到位。如果一刀切式的“分快慢班”,加上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成绩较差的班的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躺平等等现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机。
3.学校总体的推进方向不明确
学校总体的推进方向不明确也是学校分层教学与管理改革最后很难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的一个原因,导致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就很难发挥出正向作用,比如,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态度能否积极转变,学校管理能否做到严格、细化和人性化,学生学风的改变是否积极而显著,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够不够等等。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施教者与管理者是否能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调动和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大单元组合共同体分层管理和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的分层几乎都是全部学生的分层,更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层。而我们现在要设立的大单元组合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管理和教学,是基于同等组合或者相近组合下进行的,是有共同追求目标的分层,是在组合内部的大单元模式下的分层。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又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在同一个组合共同体内部的竞争,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师生归属感,对于年级、班级等的管理都有益处。为更好的了解学生和老师的看法,我们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组员所在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随机方式。
调查人数:教师293人,学生477人。
这个调查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调查数据本身还是显示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学生个体通过选课程实现不同的发展需求,已经形成了具有同质性的大单元组合体,具备了开展合作学习、分层推进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体之间存在差异,组合体内部也存在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和管理。
1.组合共同体的确定策略
大单元组合共同体的确定原则——组合体内是同一类型的不同行政班。一旦组合确定,就可以规划合适的组合共同体,并配备相应的建制。学生自由选择科目组合后,将组合选择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组合分类,构建学生选科后的组合共同体,针对选科组合共同体中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差异,采用分层走班模式进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编排,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组合共同体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1)凸显优势。既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共同提高,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流动性,便于班级管理。学科组合共同体行政班的管理实施德育班主任负责制,德育班主任组建行政班的班干部,负责行政班日常的班级常规事务管理,学科组合共同体教学班管理实行学科导师负责制,学科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主要负责组合学科教学班中学生安全、教学实施、学生学科学情反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管理动态。同一个学科组合共同体内的学生分层并非固定不变,我们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做到“灵活”分层,“动态”走班,根据学生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意愿进行小范围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学科导师和行政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调整,及时关注调层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当然,这对学科导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的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评价多维。传统的教学评价依托于行政班从不同的维度评价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评价方式、维度相对固定和单一。实行大单元组合共同体分层管理与教学,对学科导师教与学生学的评价机制,可以依托于更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形成对选科共同体教学班详细报告的同时,评价学科导师方面,建立学科组的整体评价,减弱教师个体的评价体制,改变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导师的教学能力的现象。同时建立分层后的学分评价机制,借助于学生的动态管理,注重过程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组合共同体的分层推进要求
可以设定半个学期的平行发展期,即在常规教学期间,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准确了解,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基础,以及适应的教学方式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ABC三个层次,有针对性的授课,最终班主任形成行政班级学生的初步情况和个人意向。然后在组合内部开始分层,学生自选层上下可流动的原则。坚持分层激励,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1)组合学生的分层要求:采用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形式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爱好、基础和自我的内在要求为目标。A层目标:主要就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在实践中全面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B层目标:主动学习,夯实双基,养成勤问善思、注重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C 层目标:重自信心的 培养,重学习兴趣,重学习基础,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2)教学推进的分层要求:A层学生可采取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先预习,通过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升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可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理出思路,得出结论,真正主动地去学;B层学生的课堂教学关注重难点的突破,课堂上 精讲精练,及时反馈,在教学速度和作业难度上都有提升;C层学生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练习当堂反馈,注重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为了鼓励和肯定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可把学习的过程纳入学分考核,注重对预习、课堂活动、完成作业、订正作业 和课后总结等学习过程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模式下选科走班的分层教学,班级形式除行政班外,增加了很多教学班,学生自由选科组合的多样性呈现出不同组合的教学班级,这对年级、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系列的管理新问题需要我们预见和解决,为此,新高考背景下推行学生大单元组合共同体分层管理与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
参考文献:
【1】朱于新 普通高中差异教学模式初探 1002-4808(2004)06-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