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易德华
  
数字媒体号
2022年15期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苑前初级中学 343726

摘要:初中生借助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也是中国万千英魂以及革命先烈铸就的精神桥梁。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思想,以课程教学为根本,为学生展示最真实的历史史实,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得初中学生逐渐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学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教学;融入

引言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广泛的、深入的、持久的,覆盖了全党、全民、全社会。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者和见证者,他们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富有朝气、富有梦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当时。中学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让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打造多元的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践行爱国主义,通过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1.1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

爱国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前,很多中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仍以政党政治理论为主,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育上,而没有与当前的国情、形势、政策相结合,使得理论教育显得过于空泛,影响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还缺乏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几乎千篇一律,要么讲述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要么介绍民族独立的光辉战绩,要么就是向学生宣扬敬业、牺牲、奉献的精神,很多教育内容都是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复,缺乏必要的拓展与创新。

1.2教学评价滞后

教学评价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的重点始终围绕学生的成绩,并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思维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重点,如果不能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未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

2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1结合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青少年都应具备的品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结合历史知识内容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深刻理解爱国情怀的内涵。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让学生对林则徐的做法产生认同感,对林则徐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教师可播放人们吸食鸦片后的精神状态图,让学生对鸦片的毒害有深刻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的学生说林则徐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销烟。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发。

2.2构建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国家实施课程改革后,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相较其他学科知识来讲,历史知识承载的实际距离与学生所处时代较为久远,尤其是古代历史,导致学生无法与自身产生联系,因此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乏味、枯燥的印象,更无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打造生动的课堂情境,扭转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印象,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产生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能够立足教材并以其为跳板,延伸历史素材,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与特色民族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文化内涵。因此,在实施历史课程教学指导时,学校要依据当地特色,主动开发符合当地人文历史环境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观念,调动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历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教学进度。

2.4组织实践活动,引导爱国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不能只依赖于灌输和领会,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提升学生的爱国觉悟,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适时适度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革命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在五四青年节组织入团仪式,让老团员带领新团员进行入团宣誓,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志;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学党史、感党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在九一八国耻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大演讲,通过多种形式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在十一国庆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把学生聚集到一起共同观看开国大典、国庆大阅兵等视频资料,回顾祖国的昨天,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振兴祖国的明天。

结语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教学引导,改变学生的仇视报复性心理,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式,立足教材本身,开发校本课程,设置教学情境,强化家国情怀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林玲钰.蔡晓良.论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1(2).

[2]马志强.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20(24):79-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