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史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学业评价、调查问卷等相关结果,认真分析了在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不同课程中各种情境创设的效果,提出了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教学情境 大单元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主要考核评价内容,不管是“四层”的考查内容还是“四翼”的考查要求,都是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这两类载体来实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也明确说了情境的分类和情境活动的分层,高考考试命题中也主要以各种情境为考查载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多创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情境,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需要依据历史科命题的情境设置,将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都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还需立足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点,更好地进行情景创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根据日常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反应、听课教师的观察评价等等),历次考试时近代史题目得分情况,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情况,尝试探究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择取合适的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情境创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近代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要贴合阶段特征
整个中国近代史时间跨度有110年,一般都将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大有不同,根据对比分析研究,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境创设,多采用学术情境和学习情境的方式,更能达到教学效果。这主要基于时间离现在较远,但又是大变革时期,新旧的冲突、思想的碰撞比较多,创设学术情境结合学习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外基于学生的学情,学生们对鸦片战争后的历史掌握的非常熟悉,故而不管是学术情境还是学习情境,大家都能很快地、很自然地代入到情境中,并能够立足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学术情境和学习情境加以独有理解,生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还能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碰撞和思维交流。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境创设,更多的时候需要注重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这样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民国后的历史离我们更近一些,在社会生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相通或者相似,社会变革,思想转换等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很多的联系,因此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共情。比如民国政府时期的乡村建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联系当今社会,借以探究民国时期政权的困境和经济发展的不足;设置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的婚姻状况的相关情境,对于学生们了解新文化运动,了解近代知识界人士思想观念的变迁,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近代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更注重开放性
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目的性,需要立足考纲的要求,要契合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种能力是多个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无疑是最关键的,随着高考题目难度的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历史本来也是一门求真的学问,在基本的知识外,对历史的理解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由于史料众多,正史与野史杂糅,官方档案汗牛充栋,私人著述和个人日记也是浩如烟海,近代很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很多问题都难以形成定论,学术界也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在创设情景时,必须注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基于中国近代史学术界研究的状况和特点,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用一些正史的材料,更多地采用官方档案,另一方面引导鼓励学生生成不一样的结果和答案。如设置有关洋务运动的情境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入到洋务企业的运作流程中,既感受到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也能感受到洋务派浓厚的封建官僚主义,再辅以当时外国人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和评价,让学生有更多的新的、全面的认识,而非仅仅纠结于洋务运动最终的破产。特别是有关人物评价时,也需要让学生依据唯物史观的方法,多方联系不同材料,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评价。
3近代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要融入大单元教学
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虽然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材中占据四个单元的篇幅,但近代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线索可以作为学习的主线,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多结合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模式,将碎片化的知识更好地串联起来,这样做对于学生整体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能提升学生的智识,做题时也能更快地定位好时空,把握住重点,理解清题意,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近代史人物繁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也不计其数,人物的思想主张更是层出不穷,因此,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立足主题和大概念,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思想嬗变、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等等知识更多地串联和整合。比如,可以采用“抗争”“进步”的主题整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史实,期间多设置学习情境;以“重构与接轨”的主题学习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一重要内容,期间可以多设置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
情境教学是适合新高考的有效教学方式,中国近代史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以及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需要多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相应的情境任务,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了解任务,完成任务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车红霞.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研究[J].基础教育,2012(09)
作者简介:秦武杰(1983——),男,河南汝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学历史一级教师,2009年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