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优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道路上,大学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既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又是实现其自身人格塑造和科学素养的需要。通过发现弘扬大学生科学家精神所面临的困境而找到路径,通过宣扬科学家优秀事迹,树立身边榜样,将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的各方面,从而为培养优质创新人才奠定精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创新人才;培育
中国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波澜壮阔的科学实践中得以不断培植和铸就,体现出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高度融合的独特气质,在救国、兴国、强国各个时代肩负了重要使命,一路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勇攀高峰,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以其磅礴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砥砺前行,称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比较注重科技创新的全面化发展,着重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品质,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含义和真正价值所在,科学家精神成为百年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强大精神支撑。
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便是拥有良好的作风和学风,这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影响着科技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培育创新文化,有效传播科学家精神品质,创造创新性气氛。
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科学家精神的基本逻辑得到了全面深刻的阐释,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多次讲话也将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高度。科学家精神,顾名思义,心有国家,服务国人的爱国精神品质;勇于攀登、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坚持不懈、认真研究的奉献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协同精神”。
回顾我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发展史。核弹、氢弹、天宫一号、嫦娥奔月等科技成果发展的背后,是一名又一名科学家将自身的生命奉献于科学研究事业中,砥砺奋斗,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而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应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出具备创新意识、坚持不懈品质、细致观察、创新思维的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科学家精神在优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
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精神财富便是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动力,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1.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治国者德政,必重器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科学家不仅是知识和真理的学问之师,也是塑造灵魂和人才的品行之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既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真实写照,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人物、涵育优良作风、学风,以顺应科教兴国战略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院士要“继续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上身体力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发扬的主要场所,也是培育创新性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等育人全链条,是聚焦党的事业、选拔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切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科技界坚决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有效遏制和防止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圈子”文化等不良风气滋长、不端行为蔓延,涵育科技界浩然正气,对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积极作用。
2.弘扬科学家精神能为科技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培养优质科技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的核心问题,科学家精神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指明了方向。要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要培养心地纯正,热爱人民,志存高远,学识渊博,敢拼敢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思想深刻不浅薄的优质科技创新人才。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若科技工作者背离为祖国为人民的向善之心,其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会走向反面。反之,当一个科技工作者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特别是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时,其将会深切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肩负起国家民族的使命,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勇攀科研高峰,为科技强国奋斗终生。
3.弘扬科学家精神能为科技工作者的成才树立榜样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即科学家群体身上体现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对广大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科技工作者能够从科学家精神中揭示出优秀科学家的行为范式、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爱国精神能引导人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能激励人苦练本领、勇挑重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能鞭策人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工作作风,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能带动人不惧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能启迪人主动去营造社会主义式的科研氛围,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能启发人主动做科技攻关路上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二、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出现学术不争、浮夸急躁、学术专制等情况,这些都与科学家精神不相符。要想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品质,需秉持问题导向,找到现代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和矛盾,分析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的发展路径。
首先,高校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探究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理性的过程,也是在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体系之下的教育行为。在历史上,中国的知识分子少不了人文精神品质和人文情怀,但是缺少一定的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出的“科学”和“民主”都没有实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素养和品质。
大学科研人员既想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又被现实的经济、管理规范等方面束缚住,而导致其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假科研”“临时科研”“僵尸科研”等现象,高尚、纯洁的科学家精神被束之高阁。
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严格的要求,需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奉献意志、求实作风、协同发展的科学家精神,但是一些高校并不注重科研人员对于现代社会的贡献,对于思想政治层面的活动关注度较少,甚至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科学研究的数量与科学研究的经费,而忽略了科技创新的价值所在。总之,由于制度、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科学研究与科学家精神背道而驰。
三、针对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高等院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等院校中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一层面,需要深入探究理论知识内容;另一层面,在实践和发展的环节不断研究和探索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路径。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1.宣扬科学家的优秀事迹
中国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努力奋斗。杨振宁、任鸿隽、黄大年等先辈科学家,以及刘永坦、李保国、顾方舟钟杨等在新时期发展起来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典例。
中国科学家的偶像是老一辈科学家,有着建立和构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示范性效果。高校应大力宣传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构造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对于宣传科学家的优秀事迹,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意识,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励当代年轻大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的意识,树立矢志报国的指向。
除了老一辈科学家以外,现代中青年科学家需要以正面、积极的形象渗透和融入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理念当中。目前,中青年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历程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针对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把当代中青年科学家的真实故事以鲜明生动地方式传递给当代大学生,让其能够被当代中青年科学家身上的科学家精神所感染。
2.树立身边的榜样
身边的榜样,既有学生身边的大学老师,又有学生所生活的城市相对知名的科学家们。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本身就有很多老师属于高技能人才,甚至是工匠,这些工匠身上所投射出来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以及育人精神就是大学校园里最鲜活、最实用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将这些精神作为典型和榜样,引导大学生学习身边典型,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
除了大学校园里的优秀教师以外,我们还可以挖掘所在城市的知名科学家。如笔者所在的单位建有一个当地院士馆。当地的院士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辉煌的成就令世人注目,其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也堪称楷模,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财产,也是院士们留给家乡人的文化瑰宝。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修建院士馆旨在用院士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今人、激励后辈。有效发挥发挥好院士馆的育人功能,指引全校的师生向院士们学习,传承和弘扬追求真理、勇于攀登的科学家精神和严谨求学的学术风气。
3.将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便是发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需要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全面推进课堂育人、科研育人等各个环节的发展,利用各种方式和路径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和意识,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科学家模范形象,“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并使其成为受推崇的精神品格,引导广大青年赓续践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可以更好地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任福君,李响,刘萱.抗疫背景下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6):65-7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OL].(2019-06-11)[2022-10-20].
[3]怀进鹏.高扬爱国奋斗主旋律引领创新建功新时代[J].学会,2018,(9):5-6.
[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6-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无锡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基于优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KX-22-A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平(1986-),男,江苏常州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