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碳”背景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陈佳华
  
数字媒体号
2023年12期
楚雄技师学院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双碳”背景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实践措施。首先,分析了“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的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导向,指出了光伏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其次,论文结合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更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产学研合作等,以满足光伏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最后,文章总结了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双碳”背景;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加剧,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各国纷纷加快能源转型,探索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光伏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逐渐受到关注,并在国际上得到快速发展。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到来,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在“双碳”背景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实践措施,以满足光伏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1.“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与光伏行业发展

1.1能源转型的趋势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加之世界能源安全形势的不稳定,各国普遍提高了对新能源的关注度,因此全球能源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向低碳、清洁、绿色能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到206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这使得我国能源转型的步伐更加迫切[1]。

1.2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

光伏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显著的优势,并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据行业预测,到2035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超过2万亿千瓦,光伏行业将成为能源转型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因此,对于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同时也将面临着更高的人才素质要求。

1.3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在能源转型与光伏行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关于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并为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2.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2.1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缺口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仍然存在人才缺口的现象。尤其是在技术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领域,人才缺口更加明显。因此,对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讨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2]。

2.2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变化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求职机会和高薪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的成长空间。因此,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需求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光伏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对于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讨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光伏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3]。

3.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探讨

3.1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等。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光伏工程技术课程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产业需求的联系,将课程内容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2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实践教学的多层次、多样化模式,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建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4]。

3.4产学研合作推进

加强与光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某高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4.1改革方案设计

某高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完善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等。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光伏工程技术课程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产业需求的联系,将课程内容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实践教学的多层次、多样化模式,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建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产学研合作推进:加强与光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2改革实施情况

在改革实施方面,学校根据上述改革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加强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增加了相关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引入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的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实践教学改革:学校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多种形式。学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校还与多家光伏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加强了对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加强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学校还建立了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产学研合作推进:学校加强了与光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学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5]。

结论

随着“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分析,提出了适应“双碳”背景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案和建议。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光伏工程技术的核心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导向。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引导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使得毕业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就业前景。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总之,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紧跟“双碳”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实践教学、市场导向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思平,于永达.技术转移、“海归”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No.230(11):124-132.

[2]潘剑波,丁建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人才培养——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No.173(06):55-59.

[3]李明华.光伏专业产教融合型新工科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广东化工,2019,46(15):244-245.

[4]汪义旺,张波,张帅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研究——以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37):18-20+23.

[5]岑玢,张媛,邢秀青.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207-209.

作者简介,主要包括:姓名:陈佳华,出生年:1986.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云南文山学历本科职称:现在是中职和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电气和光伏新能源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