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艺术歌曲《春思曲》艺术特征

徐磊 王歆婷
  
数字媒体号
2023年17期
吉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艺术歌曲《春思曲》由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黄自创作,是一部伟大的声乐作品代表作。其中词采用的是同时代诗人韦瀚章的作品。整体曲风典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具有古典韵味。钢琴伴奏起到了很强的作用,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作品内容刻画了深闺少女怀春的无奈之情,本文也旨在通过对艺术歌曲《春思曲》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来探讨作品的演唱技巧与表现手法,从而进一步感受我国艺术歌曲的魅力。

一、艺术歌曲《春思曲》概述

(一)创作背景

黄自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作曲家。20世纪30年代留洋归国的黄自为中国内忧外患的现状而感到担忧,同时祖国的现状影响了黄自对于创作的价值取向。从那时起,黄自、韦瀚章等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音乐家便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之中[1]。黄自任任教于国立音专并身兼数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还同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人才。因此作为留洋派学者之一,以学堂乐歌为开端,借鉴欧洲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引用中国古诗词进行创作,旋律及钢琴伴奏具有我国民族化特色,最终形成了音乐与诗歌统一、具有戏剧表现力的中国艺术歌曲。黄自的艺术歌曲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二)《春思曲》简介

这首作品的词出自韦瀚章,歌词优雅含蓄的描绘了一幅深闺女子凄凉无奈思念郎君的形象,极具古典韵味。词的开头营造出了潇潇夜雨的情景,为整体忧伤婉转的基调做出了铺垫。旋律上运用了三连音,塑造了阴雨连绵之景象,从而体现了独倚窗边女主人公在此情景下的忧愁。伴随着流畅旋律从目睹双燕再到忆个郎,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将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随之思念之情变得热切,恨不能“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旋律具有戏剧性,将整曲推向高潮。最后伴随三连音将相思之苦化入阴雨连绵之景中,收尾呼应。整首作品清新婉丽、典雅含蓄,但从中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处于无序混乱时期,新旧文化交锋跌宕起伏,此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的爱国情怀与忧国忧民之情。《春思曲》的旋律起伏感与诗词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注重词意与曲调的融合,把抽象的诗词意境与感性的音乐巧妙地进行融合创作,不仅升华了音乐的审美价值,也使诗词意境得到更感性的展示[2]

二、艺术歌曲《春思曲》的艺术特征

(一)演唱技巧分析

《春思曲》是一首中国作品,伴随艺术歌曲本土化,唱法也随之要有中国特色。对于中文咬字最重要的是字正腔圆,同时归韵,有平仄之分,如此可以突出中国艺术歌曲运用诗词创作的特色,因此要做到旋律与歌词的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句潇潇夜雨中的“潇”,其中xiao要归韵至韵母ao。给人以翻过了一座山的感觉。与之类似的还有前、眠、浅、钿、边、燕、年。都要归韵,才能体现古诗词的美感的同时做到咬字清晰。《春思曲》本身富有抒情意味,所以演唱时要尽量保持连贯,要注意将每一个字音连接起来,尤其是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一定要自然[3]。按照美声唱法演唱的惯例,声音要求统一,气息需要连贯,由于春思曲每一个乐句相对线条较长,因此横膈膜需要有较好的支撑。打开后气息通过胸腔、咽腔、鼻咽腔最后到头腔。将声乐有效的传送出去。为辅助歌唱,笑肌需要抬起,下巴位置放松,下牙要漏出。在演唱中,即便整曲基调婉转、忧伤,也需要保持积极的状态。

(二)曲式结构

艺术歌曲《春思曲》作品曲式结构严谨,节奏变化多样。是一部单二部曲式结构。具体可以分为“A、B两大乐段”。引子部分12/8拍的八分音符节奏型,轻柔的三连音营造了雨声。A乐段为(1-11)小节,全曲小快板,弱进。第二小节人声进入的表情记号为con amarezza 意为辛酸地,痛苦地;整个乐段为借景抒情,奠定悲伤的基调。B乐段为(12-25)小节,与A乐段有着较大的变化,打破了稳定性,使整曲情绪逐渐递增。在“小楼独倚”开始女子心情发生转变,歌曲速度变快,伴奏织体也发生变化,变为滚动式,演唱者要张弛有度,与伴奏融合,具有流动性[4]。“更妒煞无知双燕”中的“妒”时值长并且做了强处理,体现女子思念的迫切。“吱吱语过画栏前”减慢处理,为体现无奈之情。“忆个郎”开始回归原速,恨只恨标有重音记号,将全曲情绪推至最高点,后渐弱,延长记号的处理最后以弱结束。伴着三连音将情绪回归至原点,首尾呼应。《春思曲》的音乐结构很独特,黄自先生在作曲手法高潮又迅速低落下来,主人公那种寂寞孤单、回到现实的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5]

(三)表现手法

《春思曲》是作为笔者实践较多的一部作品,在演唱时要以忧伤、悲凉作为整体基调,得以刻画人物性格。在演唱过程中要利用借景抒情与伴奏音乐游动式分解和弦表现出情绪变化,直抒胸臆表达出对情人思念。演唱者自己要注重去体会强烈的情感对比,根据感情需要增加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技巧,根据旋律曲调的渐次变化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将作品的艺术性和演唱者的内心感受完美展示出来[6]

三、结语

《春思曲》是我国经典的艺术歌曲,其中旋律、伴奏、歌词的巧妙结合,突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意境与美感。黄自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爱国作曲家,将西方音乐的精华,融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从而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这部佳作被传唱至今,但是无论作为一名演唱者、伴奏者抑或是音乐学者也都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谱面,而是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感受其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最终才能够更好的呈现作品,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光辉。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每一位音乐人的认真对待,我们不仅要传唱,更要深刻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取西方音乐之精华,结合悠久传统文化,创作、演绎出更多旋律优美、独具魅力的中国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刘佳.论《春思曲》的演唱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 2022 年第 9 期

[2]贾睿佳 / 周新焱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意境及演唱分析  [J] 音乐表演2023.03.009

[3] 陈 璋 艺术歌曲《春思曲》风格特色及演唱技巧   [J] 音乐艺术研究2096-0905(2021)33-0009-03

[4]贾睿佳 / 周新焱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意境及演唱分析  [J] 音乐表演2023.03.009

[5] 张立秀,杨博文.艺术歌曲《春思曲》的艺术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20,06(11):108-109

[6]刘佳.论《春思曲》的演唱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 2022 年第 9 期

注释:

徐磊,男,1997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作品分析,单位:吉林大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