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中日小学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时宇阳 李妍静 刘宇琦 肖桐玥 童斯源
  
学术研究媒体号
2022年14期
大连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622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提出小学教育模式由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校内学习为主,校外学习为辅,以练习为巩固知识主要手段,不断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高效课堂学习与高质课后服务并举转变。本文从现行中日两国小学教育制度的理念与教学定位入手,采取文献整理法、综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实践调查研究,以求能够总结出我国小学教育模式的现状以及不足,期望能够为我国小学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日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中日小学的教育理念

(一)从教育法上

1.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订版)》,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遵循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实践中进行具体细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将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敦促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取消学科类培训机构,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学生在体验多元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各方面素质。

2. 日本

教育基本法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的教育都有相关的法则规定,其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其培养目标为在不断发展每个人所具有的能力的同时, 培养其能够自立地生存于社会的基础; 培养他们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而在学校教育中,提出前款所规定的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有组织地实施系统的教育。在此情况下,受教育者必须遵守在度过学校生活上所必要的纪律,同时,必须重视提高自我进取地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看出,日本法律十分重视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重视个人能力,生存能力,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1]

(二)从课程设置上

课程设置是指对学校课程进行的总体规划,主要包括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安排、学时学分比例分配等,它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开设课程门类及科目,安排教学顺序和学时、学分分配,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1. 中国

我国小学设有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及以上)、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科学等主要科目以及体育、艺术(音乐和美术)、健康、法制,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附属科目。

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逐步向追求灵活性、扩大地方和学校自主权的方向发展[2]。

由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中心课程为唯一模式的课程体系向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多元化格局发展。

课程安排上,学科门类过多,周课时总量安排过满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善,学生课业负担有逐步减轻的趋向。

以儿童为本位。新学制所规定的小学课程改变了以往以成人为本位的观点, 倾向于以儿童为本位。根据儿童的生活、兴趣、能力和需要设置课程, 加入了公民、卫生等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 将儿童的道德生活化[3]

近代我国小学课程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草创阶段内容的不切实际到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的完备, 从注重成人转向以注重儿童, 从单一的道德价值取向走向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课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修身科变为公民训练科, 读经、字课、作文等科变为国语科, 算学科变为算术科, 史学、舆地等科变为社会科, 格致科变为自然科、体操科变为体育科、卫生科, 图画科变为美术科, 手工科变为劳作科, 乐歌科变为音乐科等。这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 其反映的当时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体现了当时的课程价值取向[4]。

2. 日本

日本的小学课程是按学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开设的。主要有国文、算术、生活、音乐、图工、体育、道德和特别活动。在三、四年级会增加理科和社会科目,五、六年级增加家庭课。

在日本,小学一年生、二年生的课时少,上学时间短,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到了第二学段,学生的课时增加,理科和社会课程代替了生活课程,增加了“运用理科的看法与想法”和“科学地解决自然事物和相关问题”等课程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能力。[5]第三学段中增加的家庭课科目,主要教学内容为基本生活技能。

2020年开始在日本全面实施的《小学指导要领》,标志着日本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确立,学科目标与学年目标的多层次目标体系确立,并表明最终目标为培育儿童的“生存力”。其中对于学科目标、学年目标做了精细的划分,从而建立了从浅及深的立体化课程目标体系。[6]

作为日本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特别活动”,包括团体活动和体验活动两个方面。旨在让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社会性的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个人素质,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促进个人发展,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7]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日本对小学体育课程也作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在2017年的《新要领》中,体育课程包括体育方面和保健方面。体育方面和保健方面的课程内容表述调整为“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向学力与人性”,体现出体育保健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关系。[8]

(三)从教学方法上

1. 中国

李秉德教授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并巩固知识);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读教科书的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事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是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是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的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第一,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二,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第三,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第四,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第五,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9]

2. 日本

教学方法上,日本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重视家政教育特别是家庭科课程的开展,在2017年对《学习指导要领》的最新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家庭科对于小学五六年级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对教科书和图片的讲解进行交流和发表意见,从而逐步培养生活的能力。[10]

在日本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低段的小学生主要通过“听”别人的语言来感受日本传统的语调和表达方式;中学段则通过使用与当地地区有关的诗人或地域景色的诗句编成的教材,从而加深对本区域传统文化的理解;面对高学段学生则需要通过地域教材的使用,要学会发挥想象力来创作诗句或俳句,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11]

日本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日本小学英语的教学基本没有书面测试,而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活动表现从而给予一个完整的评价。[12]

总的来说,日本小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重视讨论式、活动式教学。在一堂课中几乎一半的时间都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加以总结,课堂氛围活跃;此外,在日本小学生每人一张独立且可以自由移动的小课桌,方便在讨论时自由变换位置。[13]

二、中日小学教育模式的异同点

(一)中日小学教育模式的相同点

1.在教育法上,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都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成长为于社会于国家有作为的建设者。

2.都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道德等学科科目,课程设置不断向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多元化格局发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本位,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中日小学教育模式的不同点

1.日本教育法对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主体都有明确规定,中国重在强调学校这一主要教育主体的责任。

2.日本由生活课到理科历史课再到家庭科的种种课程设置,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国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3.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重视讨论式、活动式教学。中国教育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多种教学方法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科知识。

三、我国小学教育模式的改进思路

(一)注重学校课程与生活接轨,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内容可以借鉴日本相关家庭课与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形式多样的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二)依据不同年龄和科目的特点,完善基于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

在升学压力较小的小学,日本更注重成绩册评定方式,极力纠正偏重学科成绩的做法,而体现全人的特点。双减政策要求不直接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断绝唯分数论的思想。这对过程性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借鉴日本文部省指导下的成绩册内容,包括出勤、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行为和性格、特别活动和标准实验成绩等多维度测评。

(三)不断创新,采用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离不开提质增效,减轻作业负担需要提高课堂质量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完成度。学习日本小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日本新《教育基本法》(全文)[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03):95-96.

[2]谢山莉.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陈志沛. 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刘海燕,孙杰.近代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变迁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8,(03):46-51.

[5]婷婷,王秀红.从新订《学习指导要领》看日本小学理科课程改革新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03)

[6]菁菁.日本推进小学跨学科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2021,(11)

[7]梅,胡学亮.对重视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日本中小学“特别活动”的考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5(09)

[8]楠.日本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1(08)

[9]张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周木琪. 日本小学家庭科课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DOI:10.27212/d.cnki.glnsu.2022.000425.

[11]钱羽裳. 中日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1.DOI:10.27328/d.cnki.gshsc.2021.000954.

[12]钱佩佩. 中日两国现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3]邱昆.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03):45-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