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类招生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已经五个年头,学院大类招生采取的培养方式是(1.5+2.5学年),在大二上学期期末要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新班级的管理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学习生活的融合,更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本次课题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对策,找到大类招生分流前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好途径,增强学风建设改变学生思想认知状态,提高就业率以及考研率。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社会责任感;就业
高校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肩负着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在“厚基础,宽口径”原则的指导下,把“通识教育”作为改革基础,跨二级学科门类,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的培养。[1]
今年是学院大类招生的第五年,加上自动化专业的转入,学生人数整体增加,男女比例依然悬殊,男生占了整个学院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加上现在家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部分男生在进入大学前进行的是家庭看管型教育,有班主任、家长实时督促,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面对独立的生活表现出散漫、不适应、缺乏责任感等现象,如果班级寝室有几个学生比较懒散、不讲卫生、玩游戏、不学习、生活习惯不好、吸烟等习惯就会带坏整体风气,影响学风建设,影响学生的就业意愿;
其次大类招生采取的培养方式是(1.5+2.5学年),即在大二上学期期末要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一个寝室的学生会分布在不同的专业班级,对于新班级的管理寝室建设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学习生活的融合,更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本次课题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对策,找到大类招生分流前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好途径,增强学风建设改变学生思想认知状态,提高就业率以及考研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院已经实施专业分流五个年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学院从2014级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开始,16级及17级学生采取专业分流后重新按照新班级调配寝室的方式进行管理;18级及19级的学生采取保留原寝室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20级专业分流已经结束,但受疫情影响学生寝室并未重新进行分配,仍按照原来的寝室进行管理。通过对于不同年纪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得出社会责任高的年级在上课、实习、课程设计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出现了问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因此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办学、治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破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需要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两方面因素的有机配合。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起到关键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本质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注重日常教育引导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打造积极向上择业就业风气,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实践
1、用爱国主义精神为大学生的人生立柱架梁
实践没有止境,在新时代的十年伟大变革下,中国发展飞速,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高等学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要求,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拥有爱国情、报国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2、从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
大学新生要从单纯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转变。与高中时期着重加强知识积累、记忆和运用,进而提升和磨炼应试技巧的学习过程不同,大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到,自身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容器”。大学学习的本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重在通过学习知识反思问题,用以提升我们发现和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在理论领域读万卷书,又要懂得并善于在实践中验证、反思,做到行万里路,以躬身实践的姿态将未来专业学习融入到为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担任校内外工作、参加专业实习见习,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等,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的转变。
3、用心服务做学生的知心人
就业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善于主动细心的掌握学生情况、把握细节,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帮助。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工作实际,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
4、发挥班级干部帮扶作用
发挥寝室长、班长、学习委员、心理委员等班级干部的作用,关心关注学生在寝室、课堂的动向,带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融入班集体找回自信心,有问题及时和辅导员老师反馈,及时处理应急事件。做好后续的关注,及时与家长、学生干部、任课教师沟通,反馈学生情况,不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走访寝室,走访课堂都可以询问关心学生的情况,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生活。
四、展望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势在必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高校要以理论融合实践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共建的关系,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小芳,桑楠,秦国华.跨院系大类培养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新,2020(24):121-123.
[2]汪永青.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市场,2020(33):177+183.
作者简介:赵剑峰,男,1989年8月,河北省高阳县,齐齐哈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45109701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