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对俄传播现状和路径研究

杜冉起
  
探索科学·学术
2023年3期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重要任务。俄罗斯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的国家,但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难题。本文从文化认知差异、语言障碍、媒体传播和文化输出策略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在俄传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包括加强文化交流、提升语言水平、拓展传播渠道,以及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创新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俄罗斯;传播问题;策略研究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尤其是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中国文化在俄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广中国文化,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传播改进策略。

二、中国文化对俄传播现状

(一)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往来

文化纽带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间的文化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任何国家整体特别是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文化纽带也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变化。中俄文化交流始于17世纪初和18世纪末,第一批俄罗斯传教士来到中国。18世纪俄罗斯的“对中国的钦佩”始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时两国开始熟悉彼此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在这个相互承认的过程中,杰出的人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非常尊重中国圣人孔子,普希金渴望来中国参观长城。因此,对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也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典范。在19世纪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开始更加重视俄国文化,形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典范。总体而言,中俄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六个阶段:1917-1937年——中俄文化交流的初期;1937-1949年——中俄文化关系稳定发展的时期;1949-1959年——中俄之间密切文化交流的时期;1960-1970年——关系破裂时期;1971-1991年——关系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1991-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中俄文化关系的蜜月时期[1]。

(二)中俄现阶段交流进展

1.政治层面

目前,中俄跨文化交流正在迅速发展,内容也逐渐多样化。首先,在两国合作的所有领域积极建立并正在大规模发展实质性交流建设,这些交流建设得益于两国元首普京和习近平之间有规律的互动洽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李辉的说法,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具有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首先,增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在人道主义领域的合作中取得了成果。大型双边合作项目为促进友好关系和加强两国伙伴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中俄两国分别在以下阶段取得中巨大成功:俄罗斯在中国和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年(2006-2007),俄罗斯和中国语言年(2009-2010);旅游年(2012-2013);2014-2015年,两国进行了多年友好青年交流;2018-2019年进行了跨年交流;

2020–2021年,俄中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合作年[4]。

中俄之间的跨文化关系不断发展,获得了全新的合作形式和方面。在2019年俄罗斯和中国政府首脑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在圣彼得堡通过了一些文件,特别是中俄人道主义合作委员会第20次会议记录、俄罗斯联邦数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在数字技术发展领域的备忘录以及旨在进一步加强对话和文化间交流的其他文件。俄罗斯和中国在此期间,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的机会协调共同努力。在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加深相互理解,共同抵御当今时代的挑战和威胁。

2.文化层面

中俄人道主义合作的积极动力也反映在中文在俄罗斯的传播上。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国内语言学的地区研究中心。该中心新近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汉字文化:汉语在俄罗斯的传播趋势》。报告称,近10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公民增加了两倍多。1997年人数约为5000人,2007年这一人数已达1.7万,而到2017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5.6万。该报告通过调研发现,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主要平台是大学,大学中的人数占汉语学习者总人数的39%,其后是中学,为31%,语言班为25%,还有5%在中国孔子学院学习。到2020年俄罗斯将最终把汉语作为外语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中[5]。俄罗斯为什么兴起汉语热?据了解,俄中关系日益密切、两国间的人文交流日益增多,且俄中贸易增多,生意机会、工作机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都是重要因素。

来自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今年6月公开的一个数据显示,仅在滨海边疆区一州,就有208家有中资背景的企业。而两国来往也大幅增长。2016年全年,中国访俄游客数量达到107.3万人次,同比增长15%;俄罗斯访华游客达到118.3万人次,同比增长31%。“汉语是一种与西方语言完全不同体系的语言,很好听、很优美。而且中国的历史、文学与艺术很有吸引力。

在俄罗斯,不仅开设汉语的高等学校已逾百所,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和远东地区,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引入汉语教学,关于汉语的竞赛与活动也日渐增多。斯维塔首次接触汉语,就是在中学时代的汉语课。当前,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人数正在日益增多。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的该份报告还预测,到2027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中学生人数应该至少比现在的1.7万增加一倍。报告还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将最终把汉语作为外语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中[6]。

3.经济层面

中俄关系在商业领域积极发展。两国商业代表共同参加商业论坛、会议、展览。最密切的互动发生在双边接触的框架内,以及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东盟等的业务计划。尽管新冠疫情大流行,中俄商业委员会也成功开展,商业代表的跨境合作也正常运转。游客流量的增长也证明了对俄罗斯的兴趣。中国公民连续几年在俄罗斯的游客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餐馆和理疗中心的数量在俄罗斯与日俱增。大连、青岛和海南等海滨城市被认为是俄罗斯游客中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俄罗斯人喜欢绵延多公里的海滩和气候温和的度假胜地。此外,俄罗斯游客被度假村里的国际诊所所吸引,几乎所有疾病都在那里得到治疗。

俄罗斯和中国商业关系的发展也伴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丰富。因此,同时掌握中俄双语的人才正成为两国数百万企业家的迫切需要,正是他们成为了独特的文化载体。研究中俄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都需要制定建立双边关系的最佳方案,从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同样互利、共赢、互补。尽管世界经济存在挑战和危机,但人们仍有兴趣寻找更有效的文化对话模式、形式和方法。

三、中国文化对俄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1.从外部分析

面对当今的国际媒体格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掌握着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依托着自身的跨国公司开展思想入侵,并同时开展文化的输出,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全球文化传播中被迫处于边缘地位,很难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俄罗斯本土同样相对崇尚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国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文物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很难在与俄罗斯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交际张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内部话语空间正在逐渐侵蚀,充分利用中国故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台词更加困难。

2.从内部剖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呈现出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的趋势。很多节目单纯追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刺激,缺乏对内容和文化的深入探索。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综艺受到国外综艺形式影响严重,不断引进和模仿国外娱乐电视节目,导致创新乏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转化,而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也受到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加剧了中国故事难以生动演绎的困境。从而导致借助网络媒体快传播的方式,在内容上就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来从未脱离过的文化脉络。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植根于各国人民心灵深处的共同情感。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导致许多俄罗斯人对中国、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许多偏见。这种"刻板印象"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难上加难。比如在街头采访中,有很多俄罗斯人就对中国人爱吃昆虫、内脏、鸡爪和狗表示难以理解和排斥。

3.内外连接障碍

近代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从落后的"东亚病夫"等刻板印象发生了转变。一个建立在西方批判者的视野基础上的东方,是一个黑暗和扭曲的东方。虽然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模式呈现变化,但由于双方缺乏共同语言空间,中国故事向外界传播的过程也尤为艰难。

(二)改进策略

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传播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传播环境。对于俄罗斯这个拥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要想使中国文化得到广泛接受,就需要了解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并寻找与之契合的传播方式和策略。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国,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效地传播给外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以及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搭建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增加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和规模。比如,开办中俄文化交流机构、组织中俄文化节、举办文艺演出等等;二是要加强中俄之间的教育交流,培养更多能够胜任文化传播工作的专业人才;三是要在文化产品和创意方面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其更符合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口味。

四、结语

总之,俄罗斯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对象之一,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和传播,将有助于推动双方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也将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但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和不同,跨文化交流自然而然会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更有助于消除文化交流过程中伴随的的误会和冲突,从而更好地拓宽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渠道。希望中俄两国能够在文化传播领域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姜锐.二十一世纪中俄文化交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2]杨爱琳,孟令霞.中俄文化差异下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探析[J].大观(论坛),2019(12):232-233.

[3]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

[4]苗吉.欧亚战略空间的中俄文化合作[J].东北亚论坛,2022,31(02):112-126+128.[5]汪磊.俄罗斯中文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J].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1(03):65-72+87-88+92.

[6]刘兴涛,涅恰耶娃·达利亚.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中的汉语考试[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03):77-79.

[7]周言艳.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