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思维情绪、自我认知和群体层次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表现出内化和外化相互作用、各要素协同配合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发展规律。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着力构建以提升思政教育信任感为前提、加快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和以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障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思政教育信任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大学生思
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着时代烙印和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思政工作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务必精准掌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以提升思政教育信任感为前提、加快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和以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障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一、构建思政教育信任感生成机制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这是关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大命题。只有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产生人格信任,对思政教育过程内容方式等要素产生要素信任,从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感培育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是加强人文关怀。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顿悟”和“存在的时刻”,而此时学生正处于“存在的时刻”,需要教育者的及时介入和教育引导,紧紧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解决学生关于学业就业和自我认知上的困惑、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才可能“顿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保持健康平稳心态,脚踏实地努力,这才会认为老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是可以交心的朋友,是真正的人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感中的人格信任才会建立起来。二是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较为枯燥难懂,这反映出思政教育内容在设计上还未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表现是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生成长特点规律未真正结合起来,接下来要契合点和契合度上下功夫,才会引起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积极反应、理论信任和理性认同。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也要找到与大学生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的契合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比较讲授,不仅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更能够让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认同,这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做到内化的关键。三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构建思政教育信任感生成机制的具体内容便是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主体产生人格信任和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论信任,信任感形成的关键点在于思政工作者的知识涵养、人格魅力和品德高尚,因此需要着手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二、加快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群体、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被赋予新的特点,需要聚焦思政教育目标,加大“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开辟网络思政和社区思政新阵地、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持续保持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尤其是突出“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树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成果丰富、榜样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培育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二是加强网络思政建设。要以新媒体技术为抓手,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校际间及校内网络育人队伍资源、文化资源及技术力量,推动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同向同行的网络育人工作格局。三是抓好社区思政、校园文化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社区思政就是将学生宿舍等生活场所打造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其核心的思想便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又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主要抓手就是“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将学习交流、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机构遍布社区,充分发挥朋辈导师指导作用,实现“零距离”思政教育。四是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大学生发展规律,始终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切实将实践育人作为外化的重要载体和环节抓实。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五是创新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过程是多方力量、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促使多方力量和因素交互融合是思政工作体系化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能力,持续整合思政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增强育人的整体效应。
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意见》中强调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是明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和方法。主要将思想政治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首先依据指标设计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各级指标进行具体解释说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各类指标的权重比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点细化评价体系的反馈意见,提升反馈意见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全面的思政工作评价体系不仅能动态明确针对各层次各阶段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效性,也能明确具体评价指标反映的影响因素和问题所在,有着鉴定诊断、引导调整、激发鼓励的作用。对于及时完善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在思政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上,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方法,主要应用在选取指标上定量方法,主要应用在指标的权重上。同时在提炼指标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在评价指标的关联和权重的分析上要应用层次分析法。
三是可针对大学生成长阶段、影响因素进行分阶段具体化评价。一是就大学生成长的阶段特点将他们分为新生群体、大二大三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每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相应针对性开展是思政教育重点也不同,因此按照大学生群体层次的发展特点,可将思政教育评价对应分为三种评价模式,之所以按大学生成长阶段来评价思政成效,格外强调了大学生成长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这是开展思政工作的前提,也提升思政工作成效的关键,也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个体需要满足性”,这是评价工作的出发点,但不能忽视评价的目的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性”。二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达成的目标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将评价具体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共15个具体因素。第一类是思想素质,共包含学习态度,自我认知能力、自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类是政治素质,包含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第三类是道德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和诚实守信;第四类是心理素质:情绪性格,意志品质、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将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个人”,了解其所处现实社会的社会关系,掌握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明确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困境,这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事关思政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要解决现实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难题,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客观认识和科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性构建以提升思政教育信任感为前提、加快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和以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障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这样才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高校私下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98
[2]林伯海,张军琪.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
[3]孔国庆,大学生成长评价分层模式构建,思想教育研究J.2011(3)
[4]张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5)
[5] 刘志超,探索接受规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