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况实证分析-基于攀枝花学院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了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况,在攀枝花学院2022级2063名大一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得出结论,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整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1.学生认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71.26%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非常满意,24.04%的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比较满意,也就是说95.3%大部分的同学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是满意的。
2.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54.29%的大学生认为“本门课对自己有很好的长远发展指导作用”,43.04%的大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可以看出来97.33%的大学生都认为本门课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3.学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后,学生收获很大。
65.2%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22.0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了自己思想观念的形成”。5.67%的大学生认为本门课的学习“了解了国家政治体制”,2.62%的大学生认为“本门课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2.42%的大学生认为本门课的学习“指导了自己今后做人做事”。几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学习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后都有相应的收获。
(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1.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高。
“您对本学期您的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这道题是多选题。92.68%的同学评价“教师上课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87.69%的同学评价“教师能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76.1%的同学评价教师“以书为本,将书本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家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认可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上课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照本宣科”。
2.“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氛围很好。
“您本学期所在班级的课堂氛围如何?”69.85%的同学选择了“老师和同学互动,课堂气氛活跃”;22.49%的同学选择了“老师在讲课,学生认真听讲,课堂很安静”;这说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氛围很好。
但是还是有6.54%的同学选择了“老师在讲课,少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这说明我们上课的影响力还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够强,不能把所有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3.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状态良好。
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86.86%的学生选择了“大多时间在听讲”,10.91%的同学选择了“一半时间会听讲”,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状态是不错的。
4.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回应。
“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您的感觉和行为是”对于这道题,85.99%的同学们对老师的提问的“非常感兴趣,愿意去思考并积极参与回答”,但是还是有6.54%的同学“害怕老师提问,自己不会”,还有5.38%的同学表示:“无兴趣,被迫去思考,不积极参与回答”。
(三)课程教师课堂纪律要求比较严格。
79.1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发现学生有不利于学习的行为立即制止”,59.52%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多种形式,严格考勤”,15.56%学生认为“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纪律较差时才制止。”,这说明虽然总体上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比较严格,但是还是有小部分教师不是很重视纪律要求。
(四)学生喜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课程内容有用、能解决思想问题、任课教师有个人魅力、讲授生动有趣、参与度高。
“在喜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原因方面”这道多选题:79.5%的学生认为“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67.04%认为“任课教师有个人魅力”,53.32%的同学选择了“教学过程参与度高,能够自由发表意见”,53.03%的同学认为本门课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我的思想问题”,54.24%的同学认为“教师知识面广,讲授生动有趣”,只有27.92%的同学选择了“教学过程轻松,能够看看电影之类”。可见学生喜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首要原因是有用性,其次是教师的能力水平。
在教师能力水平方面,学生期望“思政老师在哪方面进行提升”这道多选题。有38.83%的同学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和班级规模比较大,教师备课不太注重备学生这两方面的原因相关。34.8%的同学认为“课堂讨论的问题设置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根据教学要求来设置讨论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7.69%的同学认为“教师太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ppt),缺乏与学生沟通”,这里也反应出学生喜欢互动的教学方式。12.51%的同学认为“老师的信息量不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关心时事。居然有12.46%的同学认为“课堂缺乏思想导向性”,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出现这个问题是让人惊讶的,因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最大特点就有思想导向性很强,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现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小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也有可能是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师的授课内容,这要引起重视。
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喜欢互动式、案例式以及实践教学方式。
当问到“以下哪种授课方式您比较喜欢?”这道多选题时,85.36%的学生选择了“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66.65%的同学选择了“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59.96%的同学选择了“走出课堂,开展实践”。36.94%的同学喜欢“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
(五)学生倾向注重过程考核,实行开卷考试方式。
在考核方式方面,有43.63%的同学选择了笔试试卷(开卷),有30.44%的同学选择了机考试卷(开卷)。同学们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考核应该加强过程考核:63.11%的同学倾向于学习态度考核,32.14%倾向于知识考核。
二、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要注重学习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完备了,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教师还要关注时事,关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的把这些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设计相关的讨论题,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
(二)改善教学方法。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授课对象的特点,比如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个性特点、专业特点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备学生,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其次,要利用各种渠道关注学生。虽然我们是大班授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课堂互动、聊天软件,课下关心等等手段了解学生,更好的帮助学生。最后,实施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注重互动,增加参与感、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感染学生或警醒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力量。
作者简介:蒙丹,女(1974.10-),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籍贯(四川西充人)。
2022年攀枝花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 项目编号:02520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