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类课程的教学探析
摘 要:实施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期军事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厘清“课程思政”科学内涵入手,依次论述军事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及目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旨在强调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军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教育合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军事类课程; 提升路径探讨
强军、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1]。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因此,军队院校更要把“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争做课程思政的 “排头兵”和 “主阵地”,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效能。为备战打仗培养政治合格、理想坚定、军事过硬、技术精湛的军事人才。
一、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
课程思政的本质和核心是立德树人,其要义在于育人和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简言之,就是指所有课程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作为军队院校,担负的历史使命更加严峻,更要树立“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军事教育目标。教员既要精心倾力于“授业解惑”,又要以“传道”为责任,不忘教书育人之初心,心系国家发展和国防安全,牢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使命[][3]。因此,课程教学如果缺少明确的价值观引领,专业教育最终会沦为技能训练和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很可能会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但政治思想不端正的学员。要想做到“课程”与“思政”的真正的结合,必须紧紧握住新时代下军事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动脉,紧跟时事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
二、军事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总会包含一定的思想教育内涵,即课程思政是“内生于”而不是“外附于”专业课程,因此,军事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要从课程内部去挖掘凝炼,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上去[][4]。进行课程思政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根据学科特色进行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
军事类课程其核心元素往往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战斗精神等方面进行提炼,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专业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结合“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实战化教学要求,凝练出献身使命、爱岗敬业、严谨细致和作风养成等课程思政元素,将育德、育人等要素融入专业教学中,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形式传授给学员,从而拓展课程的高度、深度、热度以及力度。
三、军事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
军事类课程由拥有广博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能和丰富部队实践经验的教员来向学员传授,更容易与学员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课程思政”教改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教员思想重视不够
部分教员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误区,以固有的思维将自身定位为“智育”角色,课堂上更多注重的是讲授知识,而对自身的“德育”角色认识不足,往往忽略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主观意识上认为专业课教员主要负责讲授知识和传授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工作机关部门、思想政治课程教员和学员大队干部的责任,把育人“本职”当“兼职”,不能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培养什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理解不到位[][5]。
2.思政教育切入点匮乏
军事地形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员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于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哪个位置融入思政教育?如何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这一系列问题感到迷茫,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专业课程时,生硬的加入思政教育,“生拉硬扯”政治理论,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有课程的科学体系,而且使学员一头雾水,思政效果适得其反。究其根源是在课程体系中,没有挖掘出思政教育的发力点,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系统化的组织。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部分教员在授课时,仅仅只通过单纯的普及典型事迹,批判反面案例和不良现象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的单向传输,没有与学员产生良好的互动,忽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引起学员的共鸣和兴趣。如果思政教育的内容无法引发学员的认同感,便失去了它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与课后的实际生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闭合回路,更无法达成全程育人的目标。
4. 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性评价存在不足,没有将育人目标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同时,教学评价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合理的内部激励制度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充分激发专业课教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推进相对缓慢,专业课教员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立德树人的相关评价机制体制密不可分。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军事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1.强化政治理念,筑牢课程思政根基
教员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想给学员“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对其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功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一支课程思政能力强的教员队伍。可通过教员发展中心论坛、建立专门思政教学小组以及培训等形式引导教员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员应积极主动与学员队教导员以及政治理论课教员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合力,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型专业化军事人才。
2.研究课程特点,找准课程思政结合点
课程思政必须找准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员必须充分研究课程的内容以及特点,从而挖掘课程本身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契合点,适当引申,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辅相成的乐趣,从而乐于接受教员的教诲,真正达到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优化教学手段,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发挥好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员要提高自己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案例教学之外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主体作用,使学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深入理解知识,以及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丰富学员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价值的引领。
4.完善考评方式,落实检验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是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判依据,也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起到诊断、激励和调节的作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体现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而且要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因此,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仅通过专业课的考试成绩对学员进行评价,而是要把“育人”作为落脚点,把“育人”的过程与成效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让学员掌握学以致用的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建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6],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效应。
五、结束语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当前推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对军事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目的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双育人功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军事合格、思想可靠、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确保枪杆子永远握在忠于党、可靠的人手中。
参考文献:
[1]周燕虎.为强军兴军提供能力素质支撑[N].解放军报,2021-01-19(01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王 勇,王利明,王文秀.基于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38) :90.
[4] 赵亚东,申战胜,高龙.军事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以“舰炮对海射击”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117.
[5]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0.
[6]翁芸.《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1):198-200.
作者简介:李佳(1990-),女,汉,陕西西安,教育硕士,助教,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