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构“自强不息”思想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要关注于自身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更要看到整体的语文教育需要透露出一种精神气,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且终身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自强不息”这种思想理念在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并且从互联网延伸教育资源的融入、精神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及日常学习践行环节的开展等多种教学路径的创新,探索自强不息思想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为更广泛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革新提供先进经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自强不息”思想融入;教育实践探究
前言: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整体的教学思想理念贯彻,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的创新中,自强不息思想的融入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方面,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
一、结合互联网延伸教育资源,深入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往往结合课本的基本内容开展,很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思想理念方面的延伸。而这一教学现象也造成了学生仅仅对学习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能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理念的支撑,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保持敏锐的语文嗅觉,通过自身所学知识直击社会前沿动态。而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在知识探索和延伸方面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融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延伸的敏锐性,并且通过多元化资源的融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
比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登岳阳楼》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不仅要结合互联网中的各种文字资源,延伸学生对作者杜甫和文中各种典故的理解,融入自强不息的思想理念,感受作者处于悲痛环境中依然胸系天下的情怀,也可以搜索多样化的资源,比如关于本首古诗的视频简介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岳阳楼记》,感受在面对同一景象时,不同作者的心境差异。最后教师也可以引导曾经游览过岳阳楼的学生,谈一谈自己曾经游览岳阳楼的感悟,并且将自强不息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加深学生的游览感悟的同时也能让全班范围内的学生对《登岳阳楼》这首古诗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认识。
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审慎辩证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不仅是因为切入点似乎并不足够,突然地连接似乎显得突兀,也是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任务较为紧张,学生主要以学习成效为最终体现,而与自身生活实际结合是否密切似乎并没有考察标准。但随着现如今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要看到教育应当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让学生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且透过自身的生活实际去审慎辩证思考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便是其中之一,让学生将课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思想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进一步让学生坚定这种正向的思维。
比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这一篇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透过祥林嫂的故事感受到无奈的时代背景,也要让学生联系近代和现代的差异,对照自己生活中是否还有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的各种陋习,并且通过这种陋习所体现出来的凉薄世态。随着现如今时代不断发展,各种陋习已经淹没在时代潮流中,学生所接触的新知识、新理念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也是能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思想理念的。教师要进一步通过鲁迅先生笔下的时代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在当今时代保持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在时代发展中不成为“祥林嫂”。
三、开展日常学习践行环节,助力学生学科素养培育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将大部分的目光局限在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课下理论巩固上,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却甚少关注。这一教学现象导致了学生习得了自强不息的思想理论,并且也知道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却从未这样实践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培养自强不息思想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正向思想理论指导之下的日常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发挥重要的时代作用,让学生在学科素养的综合培育上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比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梁思成的撰写经历,提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结合梁思成的个人经历培养学生的磨砺意识,结合本篇文章所描写出来的各种建筑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对民族的热爱感情,并且将这些感情和意识综合在一起,形成学生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当学生初步拥有的这种思想观念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建筑进行简要的生活化实践介绍,从真正意义上培育学生在正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和在生活中进行审美的学科素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的创新中,教师要融入“自强不息”的思想理念,让学生在这种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树立正确且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并且在这种正向价值观念的引导之下做好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实践,让自身的言行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建设祖国的自强不息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明燕. 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为视角[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586-590.
[2] 张铁勇. 刍议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J]. 理论与现代化,1999, (7):38-40.
[3] 郭彦森. 自强不息精神的新展现与新内涵[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9-11.
[4] 柴永昌. 儒家自强不息精神融入人生观教学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