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兼用研究——以云南省师宗县大堵杂村为例
摘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进行调查是国家语言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的彝族,其语言生活现状受到较少关注。本文以大堵杂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在描述民汉双语兼用的同时,对影响彝族人语言生活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根据大堵杂村的语言生活现状,对彝语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关键词:彝族村寨;民汉双语;大堵杂村
一、师宗县大堵杂村语言使用现状
大堵杂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占地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居住在大堵杂村的彝族自称“干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据传说,大堵杂村的彝族是远从大理而来的三兄弟全家迁移到这里,迁移途中兄弟四散开来,于是有的人就留在了师宗县大堵杂村繁衍生息。现在的大堵杂村地理位置特殊,东靠罗平县,西与陆良县毗邻,南与红河州泸西县相近,北靠曲靖市,村寨整体位于师宗县雄壁镇南部方大堵杂村坐落在半山腰,海拔1800米以上,属于山地针叶林带。大堵杂村彝族以彝语为母语,兼用本地汉语方言。
(一)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1)民族语言保存完好。大堵杂村彝语传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70年的建寨历史,该村彝族虽然经历了与汉族的交流与融合,但彝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彝语为族内主要交际语言。大堵杂村彝族和族内同胞基本使用彝语交际,偶尔听到汉语词汇,都是彝语无法表达的汉语借用词。
(3)村民对彝语的掌握程度普遍较高。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适龄儿童,都能熟练使用彝语,既能听又能说。有的村民即便已外出打工数年,对民族语的熟练程度也没有降低。
(4)彝语的获得方式是自然习得。大堵杂村九成以上的彝族家庭为族内通婚,儿童在家接触最
多的是彝语,耳濡目染,学会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二)语言兼用情况
(1)本地汉语方言为主要兼用语,且熟练程度较高。大堵杂村彝汉杂居且汉族人口大于彝族人口的情况,使得所有彝族村民以本地汉语方言为主要兼用语。
(2)本地汉语方言主要用于族际交流。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大堵杂村彝族在就业、商贸、教育等需求的驱动下,与村外其他族群进行交流更加频繁,这时,他们就转用本地汉语方言进行沟通;在村内除了彝族外还杂居着汉族,本地汉语方言也就成为村内族际沟通的主要语言。
(3)大量词汇借用实现了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功能互补。彝语与早期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特别丰富,但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很多词都无法表达,汉语兼用为民族语言的不足提供了有效补充。
二、师宗大堵杂村民汉双语兼用的成因
(一)大堵杂村彝语保持的成因
1.地理因素
大堵杂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彝语习得构建了天然的屏障。大堵杂村北面有中大哨村、中浅甲村等,东北面有小堵杂村、板桥河村,南面有小新村、古都依村等,这些村寨均为彝族村寨。这样的村落环境,使大堵杂村呈现出“彝族聚居”的特色,彝族人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走亲访友,接触的基本都是彝语,这样的环境为大堵杂村彝族学习彝语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然的方式习得彝语语言知识和能力。
2.民族心理
大堵杂村彝族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让他们引以为豪。大堵杂村“彝族绑神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婚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彝族民歌、彝族美食等都为世人津津乐道。
3.语言态度
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态度的影响,大堵杂村彝族积极的语言态度有利于彝语的高度发展。当问及哪种语言最好听时,大多数彝族村民都自豪地说:“当然是彝语啦!”当问及是否担心民族语言的消亡时,村民表示毫不担心,而且坚信,数百年后双语现象仍会一直延续。
(二)大堵杂村汉语兼用的主要原因
1.交通和经济发展
居住在半山的大堵杂村彝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不便,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形成了一个相对隔离的母语使用堡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堵杂村与外界的交流逐步增多。目前,该村村内道路全部为水泥路,距离村子3公里的镇上10至20分钟就有一趟公交开往县城,这样便捷的交通和频繁的外出,势必增加干彝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沟通,使汉语兼用成为干彝语言生活的必然趋势。
2.民族性格
彝族人热情好客,善解人意。数以百计的敬酒歌、迎宾曲、待客调说明了他们非常欢迎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他们总是把家里的好东西与客人分享;此外,他们善解人意,非常体谅照顾对方。这种性格在语言使用方面表现为:尊重对方的语言习惯,乐意使用对方的语言。这种非常自觉自愿的语言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汉语的兼用。
3.族际通婚
大堵杂村彝族对婚姻持开放态度。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族内通婚更便于交流,也更利于家庭和谐,但他们并不反对异族通婚。对于进入彝族家庭的汉族,彝族人也比较照顾他们,总是用汉语与之交流,由此增加了汉语兼用的概率。
4.教育教学
大堵杂村没有小学,学生都在三公里外的寄宿制完全小学就读,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汉语教材,教师也100%使用汉语教学,学校成为汉语使用的主要场所。作为孩童成长链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教育教学也促进了校外的汉语兼用。
三、几点启示
1.保障彝语习得的最佳环境
母语习得指的是儿童在自然的母语环境,不经过正式的语言教授而学会理解和使用母语的基础方面的心理过程。良好的习得环境是民族母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村民,都应有语言保护的使命感,将民族母语环境的保护视为民族母语保护和传承的首要任务。
2.坚持实行民汉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言的教育,最终让少数民族既懂得自己的民族语又掌握国家通用语。近年来,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学校教育体系内,民族语言生存空间正逐渐减少,大堵杂村彝语使用现状反映了这一趋势。
3.创造彝语学习的多样途径
大堵杂村彝族所使用的彝语语是一种无文字语言,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仅凭口耳相传。从村民的生活习惯来看,语言的习得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方式。这种情况下,促进语言传播的主要方式也应该是有声媒体。建议村委会和学校录制一些民汉双语的节目和广播,滚动播出,为民族语言的习得和推广提供多样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希伊.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建构研究——以云南省哈尼族民族学校为个案[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张林群.文化普洱·墨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3]赵敏.墨江哈尼族卡多话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王鲜杰.母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白学光.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探析[C].中国哈尼学: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戴庆厦.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和谐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吴海燕.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教育研究[J].学术探索,2015,(4).
[8]高红娜.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
作者简介:刘星,性别:男,民族:彝族,出生年月:1998.2,籍贯:云南曲靖,单位:大理大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向:民族语言与文化交流,学历:硕士,职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