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反邪教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王梦奇
  
双语媒体号
2023年12期
郑州科技学院

摘要

大数据时代到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发展环境越来越智能化,为邪教传播带来了可乘之机。邪教网站将邪教理论延伸至移动社交空间,充分利用了数据快速传播优势。传统互联网传播速度惊人之快,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注入新动力,加之虚拟空间成长的“数字土著”群体更大程度上接受、习惯且相信线上虚拟,邪教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影响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邪教治理问题。

关键词:邪教传播;大数据传播;邪教治理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各种网络平台使用人数剧增 ,人们从最初对网络的好奇和关注 ,逐渐变为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性关注,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素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议程,只有从网络文化的媒介素养入手,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才能正确引导当代网民理性看待问题。同时,自“法轮功”邪教组织取缔以后,邪教活动出现了新变化和新趋势,传播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发展对象也由民众转向精英,影响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行为目的由单一转向多元,反邪教刻不容缓,如何将网络化对民众反邪教的“正”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我们以后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2研究现状

以中国期刊网(CNKI)文献数据来源为参考,截止至2023年5月,主题涉及反邪教教育的学术论文共计70篇,研究方向多样化,涉及内容如下:

目前阶段,研究新时代邪教特点的论文,占比2.9%;引导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的论文占比5.8%;研究我国邪教治理的论文占比为17.1%;文化宣传反邪教的文章比例为5.7%;高校反邪教研究的论文占17.1%,反邪教组织社区、社会、文化治理模式研究的也有8.6%;互联网视域下反邪教主题的文章比例是11.4%;那么占最大比例31.4%的是网络明星、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思想认识的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疯涨,网络传播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如何利用新媒体网络进行正能量传播,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抵抗邪教带来的精神侵蚀,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邪教的传播

邪教传播通过非正当手段,盗用并擅自篡改传统宗教教条,曲解正统宗教教义,传递消极的生活态度,扭曲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不正确的道义,给社会稳定、人民人身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以错误的理论和观念使信徒迷失自我,诱导信徒伤害自己、危害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邪教的所开展的都是非法活动,活动的参与是强制的而非自愿,活动的开展一般会危害社会,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场所也都是不固定的。传播主体更具隐蔽性,传播内容极具煽动性,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传播受众具有随机性、更趋年轻化,危害性更强。

2.2网络文化传播

网络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传播者以互联网络为媒体,跨越时空的限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它反映了文化传播者、接受者和互联网络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文化传递扩散现象。具有如下特点:网络文化传播媒介的非均衡性;便捷性;速度性;互动性;多元性。

第三章 新时代反邪教面临的挑战

3.1邪教的传播阵地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邪教组织传播的重要阵地。某些邪教组织下设专门的电脑组、文字组和视频组,或是建立起包括专业性网站和地方性网站的网络媒体群,为邪教进行网络传播架构起了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大多数都在国外,且披上“独立媒体”的外衣,在网络上散播虚假信息,抹黑、炒作、互证,具有极强的煽动性。

3.2邪教的传播对象

当前在科学发展且反邪教宣传普及的情况下,邪教组织歪曲事实的理论往往难以说服大众,吸引具有较高分辨能力的成年人较为困难,邪教组织便将目标转向青年更甚至是少年。邪教组织往往以低学历人群为主,努力争取年轻力量是为了提高其自身的“软实力”。为运用高新技术传教以增强隐蔽性,当前邪教重视成员的受教育水平,逐渐形成了拉拢高素质人才的阴谋,尤其是针对掌握前沿科技知识的高中层人士,用各种方法进行拉拢和腐蚀。

3.3邪教的传教方式

当前邪教在宣传造势上运用先进科技,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秘密建立非法网站。邪教组织利用网络传教,邪教组织就将服务器转向国外或者改头换面。

第二,用网络方式传教。当前抖音、微信、短信、电话等社交软件方便快捷、用户人群多、功能齐全,成为邪教组织成员传教的新型方式。

第三,利用网络激化矛盾,制造事端。在信息时代, QQ群、微信群、贴吧、各大社交网站等先进的沟通方式让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辐射能力更强,同时邪教组织努力通过电子邮件、录音电话、发送短信、电话传真等方式扩大事件影响。

第四章 民众受网络邪教侵蚀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次,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占据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日常生活,青年群体比例更高。青年时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邪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自身健康成长,并对青年学生、工作者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现将人们容易受到邪教侵蚀的主要原因陈列如下:

4.1人生思想、心理发育的特定阶段

在人群中,因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会有特定时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部分网络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信仰等问题,对于那些特别的超自然的现象和个性鲜明的邪教观点有着浓厚的兴趣。

4.2对邪教组织的网络反制技术存在漏洞

我们目前在非法网站屏蔽、过滤和拦截违法的邪教信息、拒绝一些潜在的违法犯罪网络服务等行业,技术上较为成熟。但我们是人道主义大国,一般网络服务申请只会善意的进行网络守法提醒,一般不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限制、约束和屏蔽等等极端措施,这便成为邪教组织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漏洞。

4.3相关法律机制不够完善、宣传不到位

为依法惩治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此类刑事案件法律自2017年2月开始施行。截止目前,针对网络邪教传播与惩罚,反邪教组织法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惩戒性不够,威慑力不足。

第五章 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邪教治理对策研究

在整治社会环境、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会运用到一系列而的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依法”,该手段比认为设定的强制性措施有效的多。依靠法律法规去规范和治理邪教组织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以法律为前提,把教育理念、新兴技术手段等揉和起来是目前纠正和治理邪教组织最好的选择。

5.1紧抓民众追星心理,选择正能量明星,科普知识

将反邪教与网络传播有机融合,利用正能量形象,给民众带来价值选择的正确引领。一是,择正能量代表的明星。二是,拍摄短视频、或者脱口秀,演绎邪教的危害等等,以幽默的短视频形式,将反邪教知识渗透到民众网络生活中去。简而言之,针对网络群体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去制定宣传对策。

5.2加强网络反制,多方合作,共同钳制

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等运营团体的合作,从根源上防范邪教组织传播其信息的可能性,还要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快速清除一些疑似邪教言论的信息和短视频。还要定期开展研究和探讨活动,总结出邪教组织常用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预判出其散布信息的新型途径,提早做好应对措施,最大可能的遏制邪教组织对社会大众,对网络群体的毒害。

5.3完善法律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专门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反邪教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反邪教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反邪教的网络执法机构,一方面在平时做好网上巡逻,另一方面与文化部门紧密配合,对网吧网咖的计算机设备做好备案登记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尤其是对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地区更要加大检查力度,从而净化网络环境。

邪教组织源于普通大众,在民间扎根,其根基即深又庞杂,要想彻底清除干净除了政府,企业等还必须依靠民间力量。定期组织社区每家每户,定期宣传反邪教,观看反邪教题材的影视短片。

结论

当前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各种类型的邪教组织也必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以新的形式继续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综合治理,随时关注邪教活动的新变化,从而制定应对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战略,确保国家的未来-青年健康成长,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期望今后研究能及时跟进邪教活动发现其变化趋势,拓展邪教犯罪治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薛鹏,范宝祥.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群体面对邪教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20(05):47-52.

[2]谢石生.习近平青年寄语的内在逻辑、深刻内涵与践行方略[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04):1-6.

[3]祝琴,胡子祥.中国青年成长发展需求的百年演进及现实启示[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0

[4]吴石英,俞小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文化认同与网络文化安全建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3):7-11.

[5]李红霞.智慧社会背景下反邪教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22):97-98.

(郑州科技学院)王梦奇(1992.09--),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学士,主要从应用经济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