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文科背景下大连高校国际传播“外语+”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新文科建设对我国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关系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能力,更关系到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本文基于新文科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强调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国际传播“外语+”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连高校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路径,以期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
引言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基于外语类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势必要迎接创新发展的新挑战,外语学科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际传播使命和责任。因此,外语学科应该继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科的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外语教育科技化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应深入挖掘外语专业课程内在的跨学科属性,探索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把提升外语人才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人文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有机融合,赋能国家和社会发展。
本文探究在大连高校中构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外语+X”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从“传播什么”、“通过什么传播”、“谁来传播”以及“怎样传播”等角度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整体的外语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课与国际传播相关课程相融合,借助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融通,从外语语言能力、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能力、技术传播能力等方面助力地方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新文科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全球化格局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新文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新文科建设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构建 “大文科”的积极尝试,它主要强调对传统文科内部和外部进行重组,使文科与工科、理科等自然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同时,它也是对文科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管理的挑战与革新,具有突出的实践特征与创新转向。由此而见,新文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是打破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壁垒的积极探索。
2019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中时指出,当下高校外语改革要从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入手,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发展新文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这是新文科发展的新使命。因此,要在坚持文科专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完善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提升学科实用性与服务性。高校外语专业要推进多学科之间深度交叉融合,力求教学方式多元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丰富外语专业学科内涵,助力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增强国际传播主动性,主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阐明中国立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注重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既可以促进人类思想的多向传播,也可以推动知识分享、促进相互融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真实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变化、感受中国的发展。
三、外语人才培养对国际传播的意义
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之是紧密相关和交叉融合的,外语学科具有对外交往的学科优势。一方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发挥语言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国际传播研究又有利于拓展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因此,加强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已成为外语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高校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传播人才的场所。而外语教育则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外语人才的社会和市场价值在不断提升。综上所述,为有效推进新文科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在高校重点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从专业发展的方向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
四、“外语+”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大连高校诸多,各高校均设有外语类专业,在外语专业着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合乎学理、切实可行。而现阶段大连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熟练掌握外语的学生不占少数,但真正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播能力的人才数量却十分稀缺。因此,培养兼具外语技能和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的现实之需。高校亟待改革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外语+”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营造国际舆论环境储备人才,助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外语为基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掌握承载文化的语言。随着新文科建设的起步,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应满足国际化传播所需要的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应从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革与更新。
1. “外语+中国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明确国际传播人才使命
在大连高校开设“外语+中国文化”专业方向,将中国文化融合于外语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增强国际传播人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同时设有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高校,还可以实现在校内进行两类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
2. “外语+新闻传播”:以“四轮驱动”方式打造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应着力从外语功底、新闻传播实务、国际视野和文学底蕴方面实现“四轮驱动”,外语类专业要将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技能纳入学科交叉融合的范畴。目前大连几大高校在开设外语类专业的同时都开办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内就可以实现两类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在高校培养国际传播专门人才的条件。
3. “外语+翻译”:以培养专业外译人才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翻译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进行文化传播的必要装备,翻译课程在国际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处于中心地位。但是,目前大连高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中,并非都设置了相关语种的翻译课程,更缺少翻译传播专业。建议高校相关专业增设翻译专业课程和翻译传播人才培养方向,以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产生传播效应。
4. 增设相关非通用语种专业,以提升我国对外传播体系的竞争力
外语类院校应加大一些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覆盖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达到 40 余种,而目前大连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语种仅涉及其中的 10 多种,招生人数也偏少。建议根据对沿线各国“分众传播”的需要,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专业,以更大范围地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
(二)坚持文化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相结合,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大连外语类院校可以立足多语种、跨学科优势,举办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打造“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国际新闻播报小组、多语种全媒体报道团等实践教学项目。此外,大连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关向应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中苏友谊纪念塔等本地红色旅游景点,鼓励学生成为场馆志愿者和外语讲解员,既能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传播中华文化。
(三)依托大连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地方校际合作优势互补
大连高校应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本地化合作,以优秀的文化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形式展现中华文化。各高校可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通过联合举办“外语+党史”、“外语+马原”等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加强两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高校之间多维度交流,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学科交叉、知识融通、跨界整合
目前在连高校能够坚持多元发展的理念,树立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意识,实现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未来还需实现企业,尤其是国际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适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
(五)探索多元化合作办学,加大国际传播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力度
在连高校应深化与同海外高校的合作,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例如,通过确立学分互认制度,采用“2+2”、“3+1”等多种培养形式,协力打造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高校亦可定期举办国际文化夏令营等游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文化考察,加深对异域文化内涵的了解。
(六)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中国文化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
大连高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教师发展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线上优质公开课、慕课等资源弥补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双师型”师资的不足。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和树立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自然融入外语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相统一。
结语
新文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发展新文科的背景下,本文立足大连目前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探究大连高校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专业改革,构建“外语+X”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实施外语教育改革,使之与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接轨,突出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市国际传播的中华文化底色,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大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谷莉莎.新文科理念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22(10):71-75.
[2]黄萍.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66-168.
[3] 宋艳艳.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国际公关. 2023(01):143-145.
作者简介:周伟(1985.11-),文学硕士,大连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