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宁波小学生家庭学科教育支出及挤占效应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作为一项解决当下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的积极措施,也是推动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意在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教育作为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个家庭都将教育支出作为家庭支出的必要项。本文将探讨在“双减”背景下,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是否会对家庭其他方面的支出产生挤占效应,从而引起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双减”政策、挤占效应、义务教育、学科教育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子女的教育消费支出作为一个家庭的必要支出项,逐渐改变着一个家庭的整体消费结构。教育需求的提升改变了家长在子女教育支出上的态度,从基本教育支出到扩展性教育支出,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内容和方式在不断的求新求变。“双减”政策自2021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以来,意在解决教育的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其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使学校从向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转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让课余时间回归学生,使学生从被迫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让家长回归理性,使家长从被动的教育绑架转向积极的教育参与,从唯分数、唯升学转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以宁波市小学阶段的家庭为例,探讨宁波小学家庭学科教育支出及其挤占效应。
1.1、双减背景下家长教育消费结构改变
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的基本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化幅度高于家庭总支出的变化幅度,“双减”政策的出台改变了许多家庭既定的消费支出结构。不少家长表示,在“双减”政策出台落地后,对校内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支撑得起自己子女的升学目标感到担忧,因此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孩子寻找优质的教育服务。
为了规范教育收费,宁波市自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对所有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实行“一费制”的收费方法;自2008年春季起,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除课本费、作业本费;自2010年春季开始,宁波市各地公办学校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住宿费予以免除。至此,宁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本实现了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随着“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中小学生校内教育负担减轻,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支出减少,可是家庭教育支出整体上却是在不断增加,所谓的消费结构改变不过是从基础性教育支出转移到扩展性教育支出。
1.2、学科教育市场发展迅速,转而成为家长经济负担
近年来,伴随着义务教育内卷化,我国家庭的教育培训费用支出日益走高。一方面,学科教育市场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持续的扩张,所带来的是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减少和家长经济负担的加剧。另一方面,作为家长需要关注家庭子女的升学问题,内卷化导致了家长缺乏对子女全方面发展的关注。当课外学科教育市场与家长过度关注的子女升学问题相结合,不仅促使学科教育市场迅速发展,还刺激家长过分依赖课外学科教育,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经济负担。
我国家庭的教育培训费用支出日益走高,已导致部分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出现家庭矛盾。《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各个阶段的教育支出都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大多数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对部分家庭来说也是无形的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
1.3、过高教育支出易导致家庭总体消费失衡
在2021年度,宁波市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同比增长53.6%。根据2020年央视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其中2020年国人花费排行榜的第一为教育培训,占比达到约32.44%。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能够满足社会进步整体需要,但过高的教育支出占比存在隐患,会引发许多问题产生。例如部分经济水平不高的家庭,为了优先满足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在收入限制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出现挤占家庭的其他正常支出的情况。
理论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各种商品消费量或支出额会随着收入的变化发生变动,进而引起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基于此,为了解宁波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的变化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收入变化引起的教育需求变化,我将探讨宁波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挤占效应,分析人们在扩大教育消费的同时是否会缩小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引起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居民消费内部层面的互相挤占或者替代,影响家庭整体生活质量。
二、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1、学生学业负担减轻,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减少
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减轻,且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学生大幅度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是由于“双减”政策,考虑到校内的教育无法满足家庭子女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家庭仍存在焦虑的心理,甚至会反其然的出现家庭教育与支出不减反增的情况,与“双减”政策的初衷相背而行。就目前来说,虽然校外培训机构已在政策的引导下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学科类培训仍有市场需求。
宁波市调查队就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家庭教育压力及对“双减”政策落实效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减轻家庭教育压力效果显著,课后服务覆盖率与参与率高,家长反应普遍良好。“双减”政策落实前,2020-2021学年参与调查的家庭中平均每名学生向公办学校缴纳费用为1778.2元,向校外学科类补习班缴纳费用6323.6元;“双减”政策落实后,公办学校缴纳费用为1500元,向校外学科类补习班缴纳费用2034元。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支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支出占比明显缩小,有效减轻家庭负担。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外学科教育培训的减少,八成以上的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可以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缓解负担过重的问题。
2.1.1、家庭教育支出多少呈现阶段性变化
既然家庭教育支出使一些家庭感觉到负担过重,那么部分家庭就有可能削砍教育支出。“双减”背景下教育支出负担过重的现状已得到明显改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只有最基本的开支,无额外经济负担。
但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科教育的支出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面临的是升学和择校的现实压力。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显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确实随年级增长而呈现升高的趋势,这使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随着年级增长日益呈现出以学科类培训为主的格局。
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人们同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校内的课后服务上。根据走访得知,不少家长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减少甚至不参加校外学科类教育培训,从根源上减轻子女负担。
2.2、学科教育实际支出现实需要或大于跟风参与
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少高年级家长表示会根据自己子女的实际成绩情况来决定是否要恢复课外学科教育培训,升入高年级后不论是学业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会增加,恢复学科教育培训也意味着家庭学科教育的支出也会增加。对于低年级的家长,他们表示“双减”政策让每一笔支出落到实处,减少子女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家庭经济负担,现在仅剩的课外培训只有子女感兴趣的,自己要求参加的非学科类培训。
不论家庭子女喜欢与否,家长更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为家庭子女进行选择考虑,愿意在各类培训上花精力、花时间,甚至不惜金钱的支出。
2.3、学科教育支出对家庭其他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家庭学科教育支出对家庭其他消费支出具有挤占效应。在家庭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父母往往为了首先满足子女的教育消费,对自己则能省就省,“孩子上高价补习班,而陪同家长连一瓶水都舍不得买”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我国,家庭消费行为受到传统文化观念、习惯等方面的约束,家庭花在每个成员上的消费支出是按照某种习惯、观念等非正式制度来界定的。家庭拿出较大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高额的教育支出挤占了家庭其它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多数家庭往往愿意通过增加家庭教育支出,压缩家庭其它消费,来实现子女代际地位的提升。
三、家庭学科教育支出个案分析
3.1、个案家庭背景
生活地点位于浙江宁波,家庭人口数量共3人,家庭人口由一对夫妻和一个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组成。在这个家庭里,爸爸是做个体生意的,妈妈是普通工薪族,目前,家庭内孩子在上小学二年级。该户家庭居住在宁波某个小区,房子每月房贷3750元。家庭全年固定经济收入30万,全年房贷4.5万。房贷占家庭收入的15%。该户家庭的收入在宁波可以划归到中等家庭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具有参考意义。
3.2、个案家庭学科支出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因此将家庭教育支出分为学科教育支出、非学科教育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三大类进行分析。该家庭孩子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参加了许多课外培训,其中学科教育支出占比达63%。由于个案家庭的孩子在公办学校,无选择性教育支出,其他费用支出主要为校费用。
在家庭教育支出中,孩子的学科教育支出占比达到一半及以上,由此可见一个家庭在学科教育上支出之多。在“双减”政策落地后,该家庭的实际学科教育支出呈直线式下降,对于学科教育该家庭选择申请退费,不再继续参加学科教育培训。
3.3、个案家庭家长态度
个案家庭家长表示,“双减”是为了让孩子减少压力,让其在该年龄避免出现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如果能成功打破教育内卷,对于“双减”是十分赞成的。同时,个案家庭家长在访谈中表示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可以竭尽全力,未来在进入小学中高段年级学习时,或许会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四、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在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消费结构的确受到了改变,尤其是从基本教育支出转移到扩展性教育支出的消费结构改变占比最大。第二,有需求便会有市场,学科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相结合,会出现学科教育支出迅猛增长从而导致挤占其他消费支出的情况。第三,过高的教育支出必然引发挤占效应,而挤占效应的存在必然导致家庭总体消费失衡。
4.2、建议对策
4.2.1、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标杆,需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顽固思想,重新建立起“双减”背景变化下自己的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需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拒绝盲目跟风报班,把握好自己的控制欲。提高家校合作深度,让孩子的学习主阵地回到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政策工作,营造出适合孩子成长学习的良好氛围。
4.2.2、重构教育支出理念,倡导正确的教育消费观念
学科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子女的成绩,但是大多数学生参加学科培训并非出于自身的爱好或兴趣,而是家长的跟风或学业的压迫。家长需重构教育支出理念,改变现有“学的越多成绩便越好”的观念,抑制不合理的学科教育支出。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一半及以上,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长应当关注子女的个性化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学科教育投入,避免出现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茂庆,陈一铭.“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质量回归的依据、堵点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3(02):62-70.
[2]魏易.2017-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变化[R].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2:455-465.
[3]王中华,王婧.“双减”政策实施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98-102.
[4]杨维坤,邱小健.“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其化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09):14-17.
[5]刘朋,“双减”背景下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现状、挑战与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23(10):68-70.
[6]梅冬丽,黄诗然.上海市初、高中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2):21-23.
[7]龙斧,梁晓青.代际消费不平等:阶层化视角下子女教育支出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南方人口2019,34(04):26-36.
作者简介:季雅琪,2002年3月10日,女,汉族,浙江省龙泉市,本科在读,宁波财经学 院,3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