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目的论视角下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研究

朱阿依
  
双语媒体号
2023年14期
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论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种英语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英语翻译的形态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翻译的目的,即要求翻译人员需要遵循翻译的目的来对文本信息进行翻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愈发密切,加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对外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而言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以目的论视角为背景,对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英语翻译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目的论;包装文字;英语翻译

一、目的论视角下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原则

当前阶段,国际贸易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食品在包装上都附有英文说明书,以便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食品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书,是中国食品企业的对外形象,也是食品质量的外在展示,对食品的销售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因为食品包装文字信息的问题,而影响食品的对外出口,相关人员需要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在食品包装文字的英译研究中,坚持以下的翻译原则[1]。其一是目的性原则。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基于特定目的而产生的,并且在行文的过程中必须为这一目的提供服务。因此,在对食品包装文字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翻译的用词和策略进行灵活选择,始终坚持目的导向原则。其二是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翻译人员在对包装文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语言意思表达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确保所翻译的文字信息能够被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其三是忠实性原则。翻译人员在对文字信息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保证译文内容和原文理解的统一性,保证译者对原文信息的解释和文本接收者对译文的理解之间的一致性。

二、目的论视角下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策略

(一)重视翻译工作,完善审核制度

食品包装文字的英语翻译,是打造企业国际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企业在对食品包装文字进行翻译的时候,往往是借助翻译软件进行一键转化的,没有聘用专业的英语翻译人员对其进行信息的翻译和矫正[2]。这种机械化的翻译方式,尽管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但却无法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使得信息错漏百出。基于此,企业需要聘请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在全面了解食品所蕴含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中文和英文的有机融合,确保信息含义的一致性。其次,为了避免翻译出现失误,企业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英语翻译工作审核制度,对翻译人员的翻译结果进行审核,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语句问题,避免因为错误的翻译问题,制约该食品在国际领域的竞争。

(二)提高翻译水平,确保翻译准确

食品包装文字的翻译情况,与翻译人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翻译人员对词句掌握的能力较强,则能够有效减少翻译问题的出现概率。基于此,企业需要定期对翻译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完善翻译人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涵,让翻译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得到协同发展,以此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同时,为了确保翻译的内容与该食品本身的文化内涵保持一致,企业还可以在本区域内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专业的高效英语翻译人才,以此构建起一支专业过硬、知识扎实的翻译人才队伍。当翻译人员无法保证自身翻译内容准确性的时候,企业还需要为其提供与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通过加强企业翻译人员和专业翻译部门之间的脚力和互动,以此提高文字信息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能够为翻译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后续翻译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和能力保障。

(三)多元翻译方式,强化翻译质量

随着新时期我国食品不断的走向世界,包装文字的翻译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文字翻译领域所采用的方式非常丰富,包括了直译、增译、转译、音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点。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文字翻译的准确性,翻译人员需要对不同翻译方式进行灵活选择和结合使用[3]。对于直译策略而言,尽管直译在信息翻译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但却仍旧是商品信息介绍环节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商品的所有信息。基于目的论视角的直译策略,能够体现出原品牌的忠诚度,能够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从而在无形之中拓展了该品牌的消费市场。对于增译策略来看,许多食品的品牌名称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是对食品所在地区特色文化的外在展示,如东坡肉、张飞香辣牛肉、柳州螺蛳粉等。这些食品的品牌名称通常和地方文化、历史故事等相关,国外人在阅读包装文字的时候可能出现云里雾里的问题。对此,翻译人员可以应用增译的翻译手段,通过对文字信息进行注解的方式,对品牌名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能够让消费者在了解地方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加深对该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激励消费的目的。对于转译策略而言,主要是指在英语词语中难以找到可以恰当描述原词语含义的时候,重新寻找另一个词语加以替代翻译的方式。比如鲁花花生油,作为一个食用油品牌,鲁花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果直接采取音译的方式,可能会失掉该品牌的特色。对此,翻译人员可以将其转译为“Golden”,直接体现了该产品的特点,同时也达到了品牌宣传的目的。对于音译策略而言,食品的品牌名通常体现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当直译存在生硬问题、转译很难找到替代词、增译注解太过冗长的时候,可以采取音译的方式加以翻译。这样能够保留品牌的神秘感,从而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结语:

对出口食品的包装文字进行翻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特殊类型。当前中国许多食品标签翻译中存在翻译不准确、缺乏特色的问题,阻碍了食品在国际领域中的销售。为了更好的开拓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促进外国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翻译情况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具有直接且关键的现实意义。在目的论视角下探讨文字翻译过程中翻译的原则、翻译的策略等,能够为后续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杜鹃.对外进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的英文翻译思考[J].食品界,2022,No.104(03):82-84.

[2]谢宇晖.出口食品标签中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1):249.

[3]张超.出口食品包装的翻译方式——评《食品专业英语》[J].食品工业,2021,42(03):378-3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