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生”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解决途径与方法探索
摘要: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朝气的群体,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正确劳动观的培养,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从高校、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了解其现状及原因,探索并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
1劳动教育的意义
人类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劳动让人类在衣食住行有了生活保障,在人类进化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是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的结晶。劳动之利小到个人,大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劳动能够使激发个人潜能、增强体质,能够为集体争光、增进感情,能够加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进程。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新时代更好的担当责任与使命?诸多经验表明,加强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等等都不同,大学生的劳动观也参差不齐,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每所高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学校劳动教育落实不到位
国家虽然在大力普及劳动教育,但因为各种现实原因,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落实并不到位。某些学校一味只重视学生学习,将重心放在学习上,减少了学生劳动的机会;部分高校落实政策较为简单,强制性让学生开展各类劳动,使学生对劳动产生了排斥心理;部分高校劳动较为单一,只开展了常规体力劳动,美育劳动、专业劳动等并没有涉及,没有培养其爱好劳动,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等。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劳动观薄弱,不爱劳动甚至产生厌恶情绪。与其相反的是,很多家长用了错误的方式促使孩子劳动。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方式促使孩子劳动;很多家长用金钱奖励的方式,错误的鼓励孩子参加劳动;等。这些错误的家庭劳动教育,让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劳动观念,这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3大学生缺乏劳动观念
之前,在学生价值观培养阶段,劳动观念并没有作为主要的价值观念来进行培养,只是众多价值观中的一种。因此,很多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家庭教育中,很多家庭希望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了劳动教育这一环节。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安逸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大学生的劳动次数,很多学生缺乏了独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以及各类垃圾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勤劳致富等劳动观念收到了极大的扭曲,很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性。
3大学生劳动教育解决途径与方法探索
针对当下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正确的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高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更有力的推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
3.1高校层面
3.1.1思想引领
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重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念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劳动思政课、讲座、交流座谈等活动形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思政课能有效辨别和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念,传播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讲座能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扩大劳动教育的视野;交流会则是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热爱劳动的学生分享个人劳动事迹和成功,进而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劳动中来。
3.1.2课堂引导
高校尤其要注重发挥课堂思政的引导作用,将劳动观念与思政教育、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堂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可以将理论课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加入劳动案例教学,增强实践性;将实践课与专业劳动相结合,强化劳动的环节,增强劳动观念的因素。在期末考核阶段,也可以加入劳动因素,提高学生劳动考核。
3.1.3实践锻炼
高校可以提供多种劳动实践机会,供学生劳动锻炼。划分劳动责任区,开展卫生清理、环境维护、拔草等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建设专业实践平台,将专业教育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检验个人所学,丰富专业劳动经验,增强专业劳动能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并与劳动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方式;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田园、花园、菜园、果园等,提供农业劳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耕种、养护和收获,在耕作中增强能力、体验乐趣;增加自主劳动团建,打破传统的团建方式,开展劳动团建、种植团建、收获团建等,让学生全程自己动手,享受劳动过程。
3.1.4测评激励
将劳动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在评优评先中凸显劳动教育。
完善学生测评体系,加入劳动考核部分,并增加比重;设置劳动素质学分,每学期按照每名学生的劳动时长给予一定的学分数;评优评先中突出劳动考核,重点关注劳动次数、劳动时长等内容;设立专门的劳动奖项,对劳动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集体颁发劳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及奖励,个人颁发劳动模范、劳动标兵、劳动先进个人、劳动积极分子等证书和奖励。另外,可以开展其他类型的劳动比赛,促进集体和个人参与劳动中来。
3.2家庭层面
3.2.1 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托尔斯泰曾说过:“文明的建立不是机器而是思想。”改变思想的观念是影响孩子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念正确,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当下,多数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历练,这让很多孩子不热爱劳动,更不参与劳动。劳动是成就孩子的必经之路。家长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了对劳动的认知,才能给孩子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家庭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让孩子热爱劳动,进而积极参加各类劳动。
3.2.2家庭示范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庭示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勤劳的家长可以教出勤劳的孩子,懒惰的家长只会教出懒惰的孩子。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主动带领孩子一起劳动,引导孩子从简单的劳动做起,再逐步提升劳动的难度。家长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3.2.3增加劳动锻炼机会
家长要充分提供锻炼机会给孩子,让孩子能劳动、愿劳动、爱劳动。在家庭里,让孩子做家务,扫地拖地、洗衣服叠衣服、做饭洗碗等,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在农田里,让孩子干农活,翻地、播种、搅水、除草、施肥、收获等,锻炼孩子劳动技能;在社会上,让孩子做服务,做志愿者、义工等,提高孩子服务意识;在工作上,让孩子勤实践,在基层历练、在政府实习、在企业锻炼等,提高孩子实践能力。
3.3个人层面
3.3.1转变价值观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思想价值观的影响。爱劳动的人,通常劳动观念较强;不爱劳动的人,通常劳动观念较弱。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认可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那些不热爱劳动的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改变原有的劳动价值观念,树立新的劳动价值观念。
3.3.2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最终是要归于实践的。只有劳动意识而不参与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来,也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劳动实践中,也能更快、更好的树立劳动价值观念。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劳动实践中。在田间参与农耕劳作,回归到原始的劳动,去播种、拔草、收获成果,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学校参与勤工俭学,开展楼栋卫生清扫、图书管理员等,锻炼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深入各个养老院、地铁站、山区等地,开展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支教等活动、绿色出行服务等服务,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在政府、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我选湖北’大学生暑期实习实训等活动,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践等,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素养,丰富自身阅历;等。
劳动教育是每个时代的话题,对劳动教育方法与途径探索也尤其重要。高校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营,个人是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家庭则能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该综合高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清三者之间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07):114-118.
[2]张淼.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4]夏莹,郑云涛.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06):144-147.
[5]徐溪远.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