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目的论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以《柴米油盐之上》为例
摘要:纪录片是传播国家文化和精神、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由于语言不通,大部分的外国观众都要通过看字幕来欣赏中国影视作品。因此,字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受众获得资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以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为指导,运用目的论下的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大量案例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旨在探讨目的论在此类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而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最终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这一重要任务。
关键词:纪录片,目的论,字幕翻译,翻译方法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纪录片作为不可或缺的媒介,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纪录片导演在作品中经常涵盖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传统习俗以及其他中国文化元素。由于外国人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优秀的纪录片字幕翻译是必要的。它将会打破空间、时间和语言的限制,将信息传递到目标语言的观众。
《柴米油盐之上》是由柯文思导演拍摄的一部关于“小康”的纪录片,它展现了中国在实现脱贫走向小康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该纪录片内容涉及到大量方言词汇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字幕翻译中需要充分展现“变通”的技巧。
二、功能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强调:每一个翻译行为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其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弗米尔主张,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这种活动有其特定的目的。(Vermeer, Hans. 2001)目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以原文为中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它包括三条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在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翻译的功能主义理论。在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了功能主义理论。
三、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纪录片字幕翻译简介
字幕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在当时有声电影兴起的背景下,为了使电影产品走向国际化,人们发明了为电影画面添加字幕文本的方法,代替了费用昂贵的配音过程(李靖,王宇66-67)。字幕翻译一般只存在于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的翻译之中,是其中人们的对话和陈述的转述,是沟通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之间积极互动的桥梁。
纪录片中的方言以及民俗文化问题也是字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各地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很多观众无法很好地理解,这时候就体现出了字幕的必要性。如本文所分析的纪录片中就有许多的方言和文化负载词,利用字幕的有效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观众的感知和共情能力,促进文化认知与交流。
(二)纪录片字幕翻译特征
字幕的播放速度很快,而且,纪录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较多,所以字幕文字多为口语化。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要求译者需要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内涵。因此,“字幕翻译具有三大特点:瞬时性、口语化、文化性”(闻惠民、万涛94)。
四、目的论视角下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字幕翻译研究
(一)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简介
这部由柯文思执导的纪录片充满了温情,通过四个个人或城市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小康的进程和中国部分贫困人民摆脱赤贫的奋斗历程。它从见证者的角度关注个人发展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人在当代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坚守的信念、信仰与信心。
这部纪录片充满了方言和对话,甚至有许多特定的地方文化习俗。此外,说话者的语速非常快,地方口音比较普遍,我们只有在字幕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二)目的论原则下例子分析
1.省译
“省译”指根据目的语的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的某些特定的文化规范,删减原文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简洁、顺畅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熊兵86)。
例1:三家当大家的面把事情谈清楚。
译文:Let’s talk things through.
这句话产生的情景是,贫困户罗文凤家的房子建在了滑坡点处,非常危险,不允许住人,需要拆了。但是罗文凤不同意,说等他们和弟弟分家了以后,她们还要住在这里。于是村支书就把弟弟一家,还有她父亲一家喊过来,三家一起商量一下事情该怎么办。这句话进行了省译,因为三家当时都在场,所以并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此外,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是把事情谈清楚,其他的并不重要。
例2:来到这里后,跟你老家的房子比是怎么样嘛?
译文:How’s this compared to your house?
这句话产生的场景是村民王光富一家,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去昭通市区看他们的新公寓。新公寓是政府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的。当时他们正在公寓的里面参观,他们已经在这个场景里面了,所以就省略了“来到这里后”。因为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是问王广福和他的家人对新公寓是否满意。采用省略的翻译方法,充分表达了其目的,而且使情节更加流畅。
2.意译
“意译”是一种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徐斐15)。意译就是所谓的 “意义对意义的翻译”,主要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当使用直译会使目标语言的读者无法理解文本时,就会选择意译来适应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具有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以及四字格等,都适合采用意译。
例3:外边的环境都全部起来了绿化等。
译文:The outside environment is getting better.
由于说话者是云南人,所以他们说话会有一些方言的特点。例如这句话中的“全部起来了”就带有云南地区方言的特色。因此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要跨越方言带来的障碍,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采用意译的方法去翻译,以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寓的环境很好,说话人希望王广福和他的家人能够满意他们的新家。因此,这个句子不仅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而且将信息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
例4:可不可以少点,不能再少了。
译文:Can it be cheaper? This is the cheapest.
这两句话是由国家扶贫对象之一的陶银秀说的。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决定听从村书记提供的建议,搬到城里。由于她们搬家后没有人照顾它们,她决定把牛卖掉。这两句话是她和买牛的人之间的对话。买牛人说的 “少” 是指牛的价格能否再便宜一些,陶银秀回答说:“不能少”,意思是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价格了。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更接近目标语言,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使得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两个人说话的真实含义。
(三)连贯性原则下例子分析
1.转换
英汉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种不同语系,在词汇,句法和描述角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其在静态与动态、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被动与主动等方面的不同倾向(连淑能,2010),因此翻译中难免存在不对等问题。转换法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方法。所谓转换,即对原语做出词性、句式等方面的调整,使其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避免译文语言受原文影响而过于异化。转换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词性的转换,又可以是语态或句型等的转换。
例5:这里到小干溪我上班的地方大概要走40分钟。
译文:It’s about a 40-minute drive to Little Creek Village where I work.
这句话中的动词是“走”,由于英文多用名词,因此把其转换成了名词形式“drive”。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句子更加流畅,更加贴近目标语言,便于观者的理解。
例6:不搬出去永远都是不行的。
译文:Moving out of here is vital.
这句话用到的方法是由否定转化成肯定。双重否定表达的含义就是肯定。这一转换,使得句式更加简洁和连贯。同时,语气也更加强烈,突出当时人物说话时的决心,更好地引起观者的共情。
2.合并
英语在句子结构上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沿用原文的句子结构,就会发现难以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重新安排句子结构,将单词、短语或句子整合为一个表达方式或一个简单的句子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简洁性和连贯性。
例7:每次到这儿都会想到,曾经他在哪个地点跟我们谈了些什么话,从前在哪个地点教育我们。
译文:Every time I’m here I remember the things he said and where he stood.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采用了合译的翻译方法。杨开勇的爸爸由于疾病去世了,这两句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爸爸的怀念。怀念爸爸说的话,和他教育自己时所呆的地点。两句话都有相重复的地方,如果分开译的话就显得赘余,所以采取合译的方法显得译文更加简洁,但同时又保障不会丢失其它重要信息。而且,这种合并使句子和情节更加连贯,也使目的语更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易于理解。
例8: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自己也摇摆过,他觉得自已也要做好这样的打算,一两年退下来。
译文: He used to think about retiring.
这三句话都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退休。原文三句话说的非常的复杂,不容易外国观者的理解。如果分开译的话就显得非常的麻烦,而且冗余。采用合译的方法更加的简洁,连贯。同时,也更加符合外国语言的表达习惯。
(四)忠实性原则下例子分析
1.逐词翻译
所谓逐词翻译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原文和译文在词法、句法和语义方面的不同,把原文逐字或逐词地进行翻译,无需在词汇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做任何的变化或转换。
例9:2020年了,我们小干溪村和整个彝良县要进入振兴乡村计划。
译文: In 2020, our village will be pa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
此处将“乡村振兴计划”逐词翻译为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高度忠实原文。由于“乡村振兴计划”属于是中国特有的发展计划,为了避免政策的误传,引起不好的反响,因此采取了逐词翻译的方法。使得译文更加忠实原文,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例10:屋头先人,给你们烧钱了。
译文:Ancestors of the house, we will burn you some money.
此处的“屋头先人”译为 “Ancestors of the house”,“给你们烧钱了”译为 “ burn you some money”高度忠实原文。这两种文化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采用逐词的翻译方法,并未深做解释。结合语境,此时陶银秀一家正处在即将搬去新家的担忧之中,再解释这两种文化现象易生喧宾夺主之感。采用逐词翻译避免赘余,又不影响观者的理解,更突出主旨,符合忠实性原则。
2.直译
直译是指基本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不做大的改变,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表达清晰。直译强调形式上的相似,即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要按照原文的形式来表达,包括语序、语气、结构、修辞方法等。
例11:不是催雁嘛?
译文: Shouldn’t it be “pushing the geese”?
在这句话中,采用直译法将“催雁”译为“pushing the geese”。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其诗的主题是劝诫人们珍惜粮食。而这句话产生的情境是,王怀甫的儿子在和Siri对诗,当时,王怀甫的儿子和他的妻子正在讨论这首诗的名字。他的妻子记不太清楚了,于是问他儿子是不是叫“催雁”。体现的是一种悠闲的气氛,不需要进一步解释诗的含义,因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表达幽默的气氛,还满足了异国观者的需求,使译语接受者获得与原文观众相同的认知效果。
例12:这是我们家的升子。
译文: This is our Shengzi.
音译也属于直译。此句中将“升子”直译为 “Shengzi”,遵循了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升子是中国一种民间称量或盛装粮食的工具,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而且后面几句话有进一步解释升子的作用,因此此处不需赘述。
五、结语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使用了六种字幕翻译技巧即直译、意译、逐字翻译、组合、转换、省略进行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字幕分析,体现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可行性。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由优秀的字幕翻译来支撑,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好地观赏纪录片,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因此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李靖,王宇.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英文纪录片字幕翻译[J].林区教学, 2016(09):66-67.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闻惠敏, 万涛.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维适应与选择[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94.
[5]熊兵. 翻译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03): 86.
[6]徐斐. 目的论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原则与策略[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