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摘要:心理韧性不是个体先天独有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锻炼的,是个体在应对环境变化时保持个体精神和谐的根本。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探索个体的内在潜力,并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状态,以帮助个体面对复杂环境带来的挑战,而提高心理韧性的关键恰恰在于把握好个人内在品质、外界环境、家庭支持之间的协调。因此,心理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之一。
关键词: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现状研究
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可译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和抗逆力等。心理韧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Block提出的ego-resilience,自我心理韧性。1985年Rutter发现[[ Rutter,M.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stance to psychiatric disorder[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5,147(6):598-611.]],在逆境或困境中成长,遭受过重大压力、挫折的青少年和儿童,发展历程并非全不理想,有些在困境等挫折情景下长大的儿童,发展历程并非如以往预测中那么的不如人意,反而由于这些青少年或儿童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发展也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这一论述打破了“处境不良-压力-适应不良”的发展模式,激发了研究者们对个体内在积极特征的研究兴趣,展开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之路。
1. 心理韧性的定义
关于心理韧性主要有三种取向的定义,即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支持结果性定义的学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现象,关注的是个体心理韧性的结果,指个体在面临重大事故、挫折或严重威胁时环境适应及身心发展依然良好。这一发现对人们在压力挫折之下影响人类发展的论点相悖,对不利环境和困苦生活中儿童的影响研究发生改变[[ Masten,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指个体适应危险环境时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应对的动态过程[[ Luthar,S.S.,Cicchetti,D.,&Becker,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10,71(3): 543-562.]]。品质性定义也称为特质性定义,相关学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指个体在经历过重大事故、挫折之后尽可能少的出现不良行为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极力恢复至常态的能力。
2. 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的威胁之后,心理功能仍保持正常水平或愈挫愈坚的心理发展现象。即个体在经受了巨大的挫折、压力、打击等伤害之后或正在经受严重的压力、逆境等伤害,心理功能不受其影响,甚至越挫越坚的现象。因此在针对经受过重大创伤体验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水平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Barbara L. F.和Michele M[[ Barbara L.F.,Michele M.T..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65-376.]]对经历了9·11事件的受害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会采取更加积极地姿态解决问题,如积极寻求外界帮助等,同时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会帮助个体在经历危机之后重塑心理韧性至更高水平,如情绪乐观、心态平和等。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调查研究发现[[ 吕少博,王晓燕,杨美荣,等.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是否受伤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7):984-986.]],心理韧性水平是幸存者个体在创伤事件之后得到恢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后,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提高大众的心理韧性水平使之受益,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实践和应用。郭华等选取102名直肠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间的关系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患者创伤后成长越好[[ 郭华,尚勤燕,胡晓静.直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0[2021-0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 R.20210129.1802.013.html.]]。叶静等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75个独立样本,对心理韧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越强,并且在东方文化背景之下,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及各维度的相关性更高[[ 叶静,张戌凡.老年人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21,29(02):202-217.]]。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我国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借鉴并通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验并建立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儿童、患者、老年人等,以大学生为群体的研究较少。
研究学者提出个体心理韧性水平并非一成不变的,心理韧性是个体调用保护性资源面对不利情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潜能[[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30 (04):12-17.]],且人人皆有,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积极地韧性特质(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积极特质)、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实现提升。因此,自20年代90年代之后,研究主要是对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即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Rutter,M.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stance to psychiatric disorder[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5,147(6):598-611.
Masten,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Luthar,S.S.,Cicchetti,D.,&Becker,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10,71(3): 543-562.
Barbara L.F.,Michele M.T..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65-376.
吕少博,王晓燕,杨美荣,等.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是否受伤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7):984-986.
郭华,尚勤燕,胡晓静.直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0[2021-0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 R.20210129.1802.013.html.
叶静,张戌凡.老年人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21,29(02):202-217.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30 (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