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研究

史亮方
  
双语媒体号
2023年25期
淮南市寿县三觉学区管理中心 安徽 淮南 232231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文章就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及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传承发展

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与价值观念形成息息相关,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但是目前小学教育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性,忽略了家校合作的深度协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缺失。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内涵

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建构、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探究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情况下,小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求职状态,在主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培育文化自信

小学生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树立起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呈现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饰、饮食等等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创新不足

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许多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只是要求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在活动组织方面缺乏创新性,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实践支持,这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学校仅将传统文化看作一项常规任务,在教育资源挖掘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投入不足,没有真正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科知识学习之间的关联。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家长支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强调学校的教育管理,同时也应重视家校合作的深度落实,共同建构适合小学生的良好成长环境,在凸显家庭教育价值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活动组织和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校合作方式单一的现象仍然存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同样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部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很难落到实处。

三、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推进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是保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当格外重视学科教学工作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深度衔接。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丰富学生课程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传统文化本身的教育价值,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作用。在此学校应当做好对小学科任教师的培训管理,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依据,格外关注传统文化。相关教研活动的落实在促进教师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突出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落实,为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二)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知识讲座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创新不仅局限于课堂上,同时也已经拓展至课堂外,学校应当积极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知识讲座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在不同类型的讲座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一定支持。组织和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应当做好各方面的协同,除了在师资方面提供保障之外,也应做好对小学生的动员,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小学生正确意识到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的重要性,并且调动学生参与知识讲座的积极性。在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之余,还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巩固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基于家校合作开展格外实践活动

全面深化家校合作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衔接协同的重要前提为此,学校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家校合作方面加大投入,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配合,开展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促进学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保障。为了增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学校可以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出发,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包粽子、观看龙舟比赛,春节贴春联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实践具有更强的育人价值,在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家长能够成为传统节日知识的传播者,在家庭生活中基于实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保障。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障小学生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也是促进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前提。学校应当格外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优化建构,一方面推动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家校合作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情况下,促进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3):259-261.

[2]逯小丹,贾凯.浅谈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1):158.

[3]柯晓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传承路径[J].新课程研究,2019(07):18-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