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问题与展望

赵薇
  
双语媒体号
2023年29期
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赵薇(1999.09-),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翻译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摘  要:鉴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文章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分类、可译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指出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译者造成的误译和不忠实,以及翻译理论方法和翻译题材选择的局限性,最后建议今后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应更加关注国内翻译理论尤其是最新前沿思想,并扩大研究题材的选择范围,使其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展望

1 引言

文化是开放和包容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其所产生的文化也各有特色,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与翻译中,便产生了“文化负载词”这一词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会给双方带来一些困扰甚至是误解。下面文章将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指出当前文化负载词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展望,以期为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2 文化负载词研究

文化负载词大致拥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第二,它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三,它很难与译语对应,这些特点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许多中外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中外学者均对文化负载词做过详细的解释。西班牙翻译理论家哈维尔·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a)将其定义为“some items appeared in the source text do not have equivalent items in the target reader's cultural system or these items have different textual status with those in the target reader's cultural system,thus leading to a translation difficulty while transferring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to the target text”(Javier Franco Aixela, 1996:35)。

中国翻译家胡文仲教授在《跨文化交际概论》中表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涵义。二是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又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有的则是间接反映”(胡文仲, 1999:13)。中国著名语言学者廖七一将文化负载词汇描述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 2000:232)

尽管各位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肯定了文化负载词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特殊性。

2.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目前没有唯一的分类,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Eugene A. Nida(尤金·A·奈达)和Peter Newmark(彼得·纽马克)对不同文化的分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奈达在1945年《WOR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1)Ecology(2)Material Culture(3)Social Culture(4)Religious Culture(5)Linguistic Culture(Eugene A. Nida, 1945:194-208)

纽马克在奈达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为五大类:

(1) Ecology, including plants, animals, monsoon, hills and other related word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2) Material culture,including 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3) Social etiquette address and recreation;

(4)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dministrative, etc;

(5) Gestures.(Peter Newmark, 2001:40)

2.3 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

民间文化研究者刘守华曾说:“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刘守华, 1992:150)。文化的差异是语言差异存在根本原因,完美的翻译是几乎不存在的。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很难翻译,并不代表不能翻译。

2.3.1 人类的共同特征

虽然不同民族的人生存环境是不同的,但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人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类的共性,其中包括人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性。所有人都有着有自己的的思维、感受,每一个人都会出生,成长,衰老,死亡。人是社会中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家族,社会组织,国家,来自各个民族的人们将通过生产实践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分配自己的产品。人们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信仰,价值观,遵循着他们的社会规范。最重要的是,即使各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本民族的人会创造并继承他们自己文化,所以他们都会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人类文化存在着普遍的共性。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共性,即使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也具有可译性。著名翻译家Steiner认为:“人类共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2.3.2 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相似之处

人类语言文化,尽管表面上看似不同,但语言文化中的共性才是占据了重要一大部分,奈达曾经表示,世界上的语言文化有90%都是相似的,只有10%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语言总数量虽然巨多,但是语言使用的语法种类却是有限的,具有相似的特性。其次,各种语言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不可能把他们进行完全明确的划分。再者,随着时代不断进行交流与融合的语言也证明了语言文化中所存在的大量共性。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也是基本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表达、记载、储存认知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语言符号。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成为可能,也使文化间的翻译成为可能。例如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就有对应的“love me love my dog”“趁热打铁”“如履薄冰”在英语中就有其对应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tread as if on thin ice”,很多表达的句式结构和意义都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见语言文化的共性成为翻译的基础。

2.3.3 文化的接受性

文化接受是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有选择的吸收采纳的现象,文化接受产生的原因就是本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后来以一种融合与认同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有人将这一过程划分为混乱——适应——平衡三个阶段(李安民, 1988:45-52)。语言文化是开放包容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与其他语言孤立,并单独存在。所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的进行交流与传播,这种信息交换成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各语言之间的距离会被拉近,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因此其差异也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一过程,在西方称“文化涵化”,在我国则称为“文化融合”及“文化同化”。

举一些例子,汉语接受吸收英语中的表达,例如3D ( three dimensional),沙发(sofa),酷(cool),咖啡(coffee),秀(show)。英语接受吸收汉语中的表达,例如gong fu(功夫),kowtow(磕头),jiao zi(饺子),wonton(馄饨),Confucius(孔子),mahjong(麻将),对外语词汇的接受也就意味着对外国文化的接受。这种文化接受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这是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必然需要,顺应了国际发展变化的潮流,其次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开放性,是语言文化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表现,有利于语言的传承。随着越来越多外来语言文化的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化负载词将会逐渐被吸收内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 问题与展望

随着“引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各方学者积极响应,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研究迅猛增加。

根据“文化负载词英译”知网论文发表数量来看,自2007年以来,关于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近5年每年都超百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17篇。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来一些问题。

3.1 译者原因

3.1.1对文化内涵不理解导致的误译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会造成误译:1.译者的疏忽、错译;2.译者的外语水平;3.源语和译语存在着文化差异。

举个例子,原文:穀旦于差,南方之原。(《陈风·东门之》)。英译:A good morning having been chosen, for the plain in the South.这首诗描述了一对男女在祭祀节日相识、相恋的故事。其中“穀”解释为“好,善”,“旦”解释为“日”,“旦”即“良辰、好日子”。在理雅各译本中,“旦”被翻译成了“good morning”,即把“旦”仅仅看作是“早晨”,这与原诗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这就是对文化负载词的误译。

3.1.2对文本的创译导致的不忠实

除了由于对文化内涵不理解导致的误译,还有一些译者过于发挥主观创造性,比如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庞德,则把翻译中国诗歌视做为一种文学再创作。把原文的意思完全曲解,以便于目的语读者进一步理解。比如《古诗十九首》原文: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庞德的译文为:And she was a courtesan in the old days, And she has married a sot, Who now goes drunkenly out, And leaves her too much alone.(Pound Ezra, 1979:1026)这里庞德把“娼家女”译成“courtesan”表示“(旧时伺候权贵的)高级妓女”的意思。上述中过多发挥其主观创作性,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介绍外来文化的效果,但忽略了源语中的“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含蓄的文化内涵。

3.2 研究理论

根据知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知网论文次要主题分布,关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西方翻译学的深厚基底以及丰富的翻译理论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搜索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体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文化负载词英译涉及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都为西方翻译思想,例如目的论、文化转向、归化与异化、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文章认为如果涉及到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建议关注一些国内的翻译理论,例如傅雷的神似、郭沫若的创作论、茅盾的意境说等等。尤其是近期的一些更加新颖的翻译理论例如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等等。因此译者要将翻译理论的选择范围更加的扩大化,更多关注王佐良,廖七一,胡文仲等翻译专家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3.3研究题材

另外文化负载词的国内研究还涉及到了字幕翻译、文学作品翻译、古诗词翻译、医药翻译等,其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占比较大,例如《京华烟云》《红楼梦》《论语》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随着近几年新冠疫情的蔓延,更多关于中医类典籍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受到了各方学者的关注。文章建议今后的文化负载词的题材,应更加扩大化,不光局限于以上的几个部分,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而将其扩展到更加应用型的领域,比如新闻发言词、博物馆翻译,旅游翻译等。让翻译研究拥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4 结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得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将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理论。还会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提出更新的研究观点。至于目前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现状,文章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国内的翻译理论,拓展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视角以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题材。此类研究顺应了文化“走出去”的全球背景,对于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Javier Franco, A.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 In Roman Alvarez and M. Carmen-Africa Videl(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2]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ida, E A. 1945.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 problems [J]. Word. 1945.Vol. 1(2).

[4]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Pound, 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79.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7] 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8]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9] 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