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韧性理念下的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摘要:现行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主要以结果为导向,整个过程强调事后管理,未强调项目自我适应、调整、恢复能力。传统安全风险管理已满足不了复杂地铁项目的安全管理要求。为此,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引入韧性理念,将整个地铁项目视为一个系统,当系统面临干扰时,可自组织式地采取相应措施吸收负面影响,通过自身调整以适应复杂环境,并根据项目内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地铁施工中的风险抵抗能力及应对能力,维持系统安全稳定。
关键词:韧性理念;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1地铁工程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1.1管控力度不足
对地铁工程变更的现状进行分析,全过程管理有所缺失。只有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之间形成有效配合,才能构成良好的工程变更动态管控体系。但当前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各个单位之间工作目标有所不同,立场不一样,且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沟通体系,难以为工程变更全过程管控构建齐心协力、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1.2审批不严
面对地下复杂的工况,地铁工程开始实施后,因设计方面的修改、漏项等情况并不少见,开展工程变更就变成一项常规工作。为确保地铁工程的质量稳定性以及工程施工的延续性,工程变更应当经过严密的审核、严格的审批,以保障工程变更的合理高效。现实中,有个别项目中标单位在招投标环节,故意降低工程价款,然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千方百计找出一堆工程变更,增加工程价款的理由,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却视而不见,未对建设单位承担起应尽的责任。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变更,从头到尾一直积累,工程价款增加不少,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只能根据业主方项目负责人的签字进行竣工核算。现实中,建设单位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对工程变更的审核起到很大作用,必须加强这一方面审批权限的管控。
1.3奖惩机制不完善
目前,相关部门对工程变更管控相应的责任追究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各方相关管理人员从客观上缺少严格实施工程变更的约束机制,主观上没有积极做好工程变更的内生动力,容易造成工程变更管理的缺失,给了个别职业道德要求不高的项目管理人员和不讲信用的施工单位以可乘之机。
2安全系统论原理
系统原则是使用系统理论进行分析管理,运用系统原理提高管理效能的理论。安全系统论是基于系统原则演化的安全科学理论,是以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组成协调系统以研究安全生产的理论。安全学科是交叉综合性复杂学科,安全问题是系统问题。现代安全系统论把安全看为系统有别于个体与局部的属性,这些事故风险都是系统涌现性的表现。安全科学系统包含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其中事故系统中的4因素为人、物、环境、管理,分别表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不佳、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系统4因素为人、物、能量、信息,分别表示人的安全素质、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生产过程能量有效控制、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安全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面广,且管理对象众多,管理措施及方法纷繁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变革,在实际情况中很难使用单一理论方法进行复杂系统的安全管理,绝大多数研究者关注安全应用领域,忽略安全学科上游的基础理论。本文以安全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引入韧性理论作为上游理论,以探索两者结合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
3韧性定义及相关研究发展
目前韧性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被应用于多个领域,韧性概念在生态系统、工程系统、城市韧性、组织韧性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韧性科学。韧性作为系统的某种能力,可有效对抗(吸收、适应、恢复)不良事件,体现系统动态性,使系统有能力灵活应对潜在冲击,对冲击抵抗力更持续、全面,由面对干扰事件时的抵御、控制转变为适应、管理,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并吸收强化自身。韧性理念开始逐步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从新视角探讨安全风险的影响,旨在当施工项目遭遇安全风险时,可快速恢复,保持正常运转,进行安全防控。黄浪等认为系统韧性在应对风险冲击和扰动时,经历抵抗、缓冲、吸收、恢复阶段,且呈不断变化的动态属性,在韧性理论和安全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安全韧性概念,解释韧性曲线的发展演进过程。
4安全管理措施
4.1严把工程设计关
因工程设计方案本身存在缺陷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可以通过一个好的设计来尽量减少或避免。一个好的设计方案需要建设单位的协同支持。第一,建设单位应详尽告知设计单位该工程的投资规模、标准和用途等情况,以帮助设计单位给出合理的方案。第二,设计单位要深入现场踏勘,根据地铁线站位规划文件,结合线站位周边发展需要、实际场景、运营安全等因素开展项目设计。第三,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单位要根据建设单位的需要提供多种方案选择,由建设单位最后决策,方案一经选定,原则上不得修改。
4.2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
设计方案经最终明确后,建设单位应围绕工程量、工程材料、设备标准、施工工艺及方法等因素,制定详尽的招标文件,减少或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招标文件不明确、设备更换、改变施工工艺等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在谈判过程中,建设单位应明确施工单位提出工程变更申请的提出时间、计价标准、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地铁工程作为投资较大的大型民生工程,一般指定或新成立一家国有企业作为地铁工程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就工程招投标、合同洽谈等方面制定内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变更流程,切实做好工程变更工作,合理控制工程投资。
4.3加强施工管理
工程变更管理要重点关注工程施工阶段。第一,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政府部门或内部制定的工程变更相关法规或办法,严格把控工程变更审批的关口,避免出现非必要甚至无中生有的工程变更项目。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介入,会同建设单位根据变更金额大小、变更内容的重要性等标准,制定相应的变更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切实严把变更关。施工阶段涉及工程价款较大或重要内容的变更,可邀请部门或行业专家召开会议对其必要性进行论证,不能完全依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操守。
第二,建设单位内部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变更审批机制并不断完善,切忌出现“一支笔”审批现象。内部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协同协作,共同参与变更审批事宜,比如工程、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都应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变更闭环管理体系。第三,针对确需变更的要加快审批速度,建设单位应当担负起主体责任,认真审核工程变更预算,在缺乏审核能力的情况下应委托专业造价咨询单位把好审核关。第四,建设单位应加强日常或专项监督检查,通过资料查阅、现场核实等措施,突出检查变更手续的完整性以及程序的合规性,确保工程变更内容的真实性。
4.4重视竣工结算
在竣工结算阶段,建设单位应对地铁工程变更进行全面核定,可委托专业的造价审计单位对整个地铁工程产生的工程变更进行审核,主要围绕工程变更的工程量以及计价标准等方面。同时,各参建方应认真总结工程变更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工程变更管理水平。
4.5完善体制机制
第一,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的评价作用,结合对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日常监管情况,对勘察、设计、施工、咨询等主要环节设立信用评价体系,落实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的评定和公示。第二,逐步完善建设领域奖惩机制,强化市场主体做好工程变更管控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
结语
地铁施工安全系统韧性增强,能在灾害发生时缩短恢复新稳定和新平衡的时间,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活动。从韧性理念出发,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塑造低风险、高韧性的地铁施工安全系统,相比传统安全管理,更大程度减少施工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基于韧性理论,建立适用于地铁施工安全系统韧性的层次框架,制定适用于地铁施工的韧性优化和提升策略,增加系统风险抵抗与应对能力、降低系统脆弱性,当地铁施工遭受风险冲击或扰动时,系统可通过自我调适及时恢复至安全状态,实现系统安全可持续发展,建立韧性工地。
参考文献:
[1]曹飞.浅谈地铁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控制管理[J].江西建材,2016(23):150.
[2]魏宁,于鸿坤.工程勘察中的常见工程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J].山西建筑,2021,47(13):72-74.
[3]姚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变更及其计价管理研究[J].福建建筑,2015(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