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成长规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久的根本性工作,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及成长规律,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不断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期待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加强本研究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天津市某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总结归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成长规律,并基于此提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具有独立意识,主观能动性增强
随着家庭环境日渐宽松和融洽,新时代大学生在“平等、沟通、理解”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更为独立的思想人格。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中,大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勇于表达看法观点,善于独立解决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想、认知、情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同时也容易忽视身边人,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二)思想比较活跃,政治观念不强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快速了解时代的特点与脉搏,并且对新事物的掌握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不强。多数大学生对政治理想的概念并不是特别明确,在针对某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份抽样调查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余时间关注时事政治的不足1/4,且80.29%的学生在大一刚入校时递交入党申请书,通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间的统计也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容易受环境影响,从众现象明显,大一时远高于其他年级,缺乏比较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三)价值观念明确,知行统一欠缺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环境,他们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自我个性的彰显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于学校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充满期待,认为能够提升自我,且对于自我个性的追求不拘泥于外在物质表现,思想上高度认可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在实践中缺乏约束和自我规范,知行统一度不高。
(四)抗压能力缺乏,心理问题频出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由家长照顾,其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欠缺,缺乏安全感,一旦进入大学阶段离开了家庭的照顾,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中能够轻易地获取到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容易感受到多方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无任何压力感受的学生不足1/4,加上很多学生不具有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且经受挫折及承受压力的经验缺乏,很可能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五)网络影响多方,信息接收多元
新时代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社交等各方面生活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他们接触、了解、使用网络媒体的时间、程度和频率要远远高于以往的大学生,拥有新时代特有的互联网思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的能力。“贴吧”、“微博”、“直播间”、“表白墙”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最密集的网络聚集地。
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
(一)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在大学期间,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多元的社会思潮和庞大的社会信息量,以及不断复杂化的学习生活,迫使大学生群体改变单一的思想状态,逐渐接受或主动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包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在这种接受或主动学习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实现了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同时也拥有了思想的包容性。
(二)同一化向个性化转变
在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初入校园的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观念、社会行为大多数是趋于一致,但随着成长,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会更加成熟,对社会外界的因素更加敏感,从心理虚荣和自尊的角度,开始寻求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寻求推动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求异,从而形成了更多的个性化思想。这种向个性化的转变,是新时代大学生寻求自身存在意义、价值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三)由稚嫩化向成熟化转变
大学是从校园进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群体具有提升存在感与安全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价值,加快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构建成熟的价值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成长规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一)以式而育——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拓展新平台
新时代要以把握大学生生活兴趣点为思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到覆盖面更宽、手段更先进、渠道更多样、工作不留盲区。例如,可以创建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及时地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大学生,通过平台和大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其次,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常用的“微博”、“直播间”、“抖音”等社交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这些网络载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第三,新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要紧跟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喜好、兴趣变化,不断增加新内容、改进新技术、添加新应用、开发新载体,以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2.讲解新内容
教育内容要源于书本,更要与时俱进高于课堂,掌握典型案例,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例如通过列举90后、00后在疫情防控中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主动担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因情施策——加强健康教育和咨询疏导,做到心理育人。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教育机制。将感恩教育、担当教育日常化、规范化,引导学生学会排解情绪,探索适合自己的良性减压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会求助。
(三)以人为本——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诉求点
新时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态和言谈举止等,直观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动向。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精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厘清学生的成长规律,更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需求的关系,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把握大学生的主体诉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