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承担着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文章立足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思路,从两方面,即连贯古今生活与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期能给初中语文推动“文化自信”的进程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连贯古今生活;实践活动
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对相关课程的讲解,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路径,加深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又要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并将其以学生较为喜欢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度,从而积极参与到弘扬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队伍中[1]。
一、语文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三观,日后成为优秀的建设者。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刻、具体地感受到古代先贤对于逆境、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熟悉古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从而清晰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可以促使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与文明的了解,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理解语文的本质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入,可以拓展中学生的视野,使之在探究与分析中加深对语文的本质和特征的了解。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其中所蕴含的语言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历史悠久,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具有文学、历史、艺术等,将其恰如其分地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认识,为其更为灵活地运用语言提供重要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使之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中,最终获得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2]。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路径
(一)注重连贯古今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发展的精髓,在推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将“古”和“今”深入融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对比古今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应利用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认识,以此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获得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
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在为人处世、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并鼓励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与意义,以此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学而时习之”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譬如孔子所主张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于现代人的学习与生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全面分析“学而时习之”的含义,然后对比今天的学习,最终得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的答案。这时,学生会惊叹于孔子的清醒与目光长远,会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对于他们更好地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3]。
此外,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件阐述《论语》的思想,使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去理解相关句子的含义,从而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与指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譬如某个学生勤奋学习的事件、朋友间相互帮助的事迹等,使学生感受这些名句的内涵,并尝试将其落实到自身的生活与学习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道德素养的明显提升,为其日后活用儒家思想,弘扬传统精神提供重要的支持。
(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化他们的参与体验;可以跳出课程教学的局限,给予学生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为此,在落实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状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用以检验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水平,促使他们逐渐改进自身的不足,获得较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譬如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古诗词朗诵活动,譬如“热爱祖国”、“感恩父母”“勇攀高峰”等,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细细品味古人的智慧[4]。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家乡的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艺术等情况,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譬如教师可以传统节日入手,组织学生探究家乡庆祝节日的方式、特色节日的来历等;也可以合理运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前去实地参观、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人来讲课等方式,切身感受乡土文化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入,既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素材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参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关的任何活动。为此,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外活动,以此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红霞.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新课程,2023,(11):46-48.
[2]孙惠玲.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融合传统文化于课堂之中[J]. 知识文库,2023,(12):27-29.
[3]陈辉. 闻文化之味,赏文化之韵——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33-135.
[4]李桂英.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7):140-142.